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30 11:12
千百年来,他们用模仿造景来表达爱慕
你还记得上一次去西湖边看落日的情景吗?
也许,令有些杭州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北海道旅行时的某次日出。
然而有一位日本教授,为了亲近西湖,数十次地在玉古路上坡、下坡,最后感觉:“骑环城西路更省力一些”。
他说,在日本,随处可见模仿西湖的景点,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我来西湖有三十余次,比很多只能靠想象来抵达西湖人文山水意境的日本人,要幸福得多。”
西湖、苏东坡、白居易……
都是日本人的寄情与渴慕
这位儒雅的日本人,是来自早稻田大学的内山精也教授,日本宋诗研究的中坚力量。20多年前,他曾拜访过钱钟书(钱先生引杜诗“蓬门今始为君开”复信答应晤谈),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日译本就由内山先生等人合译出版。
11月28日,内山教授在通雅轩国学馆,以行云流水的汉语水准,向杭州读者介绍日本“五山禅林”文化中非常有趣的“西湖憧憬”(“五山”是日本模仿中国南宋的官寺制度,五所地位最高的禅寺,住持由政府任命)。
14-16世纪,日本有一批禅僧,来到中国留学,他们多在杭州登陆。内山说:“当时,苏东坡极受中国僧侣的推崇,西湖作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同样成为日本僧侣了解中国禅宗的一个入口。不过,在日本,白居易的诗更为流行,苏东坡的诗相对而言比较难懂。”
“一休哥”的同时代僧人万里集九
是林和靖的殿堂级粉丝
能留学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日本僧侣,只能通过师友的介绍、从中国传来的绘画以及唐宋诗词等媒介,来想象西湖。比如室町时代(1336—1592年)的僧人万里集九,就是典型的“憧憬派”,在唐诗宋词中流连一生,应和注释之作等身。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休哥”,原型是一休宗纯,比万里集九大36岁,他俩可以说是同时代人。
万里集九非常敬佩林和靖。他曾写过一首《官司看梅》:“翁是平生四海苏,春风几度醉西湖。归来应笑五云上,梅似孤山一树无。”
内山教授笑评:这诗,水平不怎么样,但渴慕之心是一览无余了。
日本金泽六浦内有名刹称名寺,内有西湖梅树。1486年初冬,万里集九游历称名寺时,寺中的西湖梅树未开花,他引以为憾。后来,有僧侣特地等到花季,摘下寺内西湖梅的花瓣,寄到万里集九居住的江户。他把花瓣带回终老之地美浓,为花瓣画上梅树枝,做成一幅梅花画轴,借此想象同林和靖一起赏梅。
故事听到这里,我倒是开始猜想,一休哥的原型,也同样读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吧?这部动画片,瞬间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今天的日本 依然随处可见西湖之影
内山教授说,日本人对西湖的憧憬之情,保留至今,“许多人把和西湖相似的日本风景提炼出来,比拟为西湖,梅下携酒会友,吟咏作赋;在修建庭院之时,也喜欢加一个比拟西湖的景点。”
而苏堤,则成为高频比拟对象。比如建于1629年的东京小石川后乐园,模仿的就是杭州西湖:湖中一堤窄小,仅容一人步行,仍被视作苏堤化身。“后乐”二字,取自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1619年前后建的广岛市缩景园,缩的也是西湖之景。
1651年水户市在千波湖中筑堤,沿堤种柳树,该市市史骄傲地记载:此堤可以与中国杭州西湖的苏堤相媲美。
真的不胜枚举。今天,你到日本,依然随处可见西湖之影,比如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桥立、福冈的博多湾和大濠公园、长崎港和唐八景公园、东京的上野不忍池……内山教授说,喜爱唐诗宋词的日本人,在招待中国朋友时,总是能找出一个相似的角度,自豪地说:“看,像不像杭州的西湖?像不像苏堤?”
从万里集九到内山精也,从禅林文化到国民景点,千百年来,西湖,就这样被深情款款地爱慕着。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