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向经典致敬——从王家新系列临古习作说开去

  古人的书法学习,大体上是与识字同步的。《汉书·艺文志》就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义、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般都将此作为考察古代读书人书法启蒙的佐证。所以,以我们今天书法的视角来看,在这“小学”里,自然也包括所谓“书法”的学习在其中。当然还要经历“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的阶段罢了。总之,古人之于书法,是伴随着“文字”这样的介质作为依托的。而《说文解字叙》又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正是由于这文字的特殊功用,又使得以文字为形质的书法更具有了“道”的色彩。因此,这书法“道统”的传承也就不仅仅是“写字”这样简单,而是具有“大统斯垂”的意味,正如《书法雅言·神化》所言》“宣尼、逸少、道统书源,匪不相通也。”其正可见其一斑。

  相对而言,在当代,之于书法或曰仅取其表象者是潮流,或有好古者,其热忱也正如“寻章摘句”的诗人,偶尔发发“古人之幽情”罢了。当然,这种情形正如米芾所谓的“时代压之,不能高古”一样,是文化渐至浇漓的结果。其特征正是“书道”衰而“书法”盛,一种崇尚“技艺观”的所谓“艺术”替代了“冲和大雅”的“书道”的宗旨。应该说,这正是当代书法“乱象丛生”的症结之所在。所以,如何厘清“书法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如何借鉴经典并传播其精神、如何承续“书法道统”并将之付诸于字里行间,这是当下关于书法的“燃眉之急”。

  近日,偶然看到家新所临写的一系列古代碑帖,大抵六十余种。书体包括隶、楷、行草,时间跨度为汉至宋元。历时十余寒暑,且大都是每位书家在“启蒙”时所熟悉的时代经典。如隶书的《张迁》《礼器》《曹全》,楷书的《郑文公碑》《董美人墓志》,《九成宫》《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玄秘塔》《神策军》《胆巴碑》,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这的确如同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可谓是卷帙浩繁。临写采用的是我们常说的“形临”,一丝不苟,忠实原作,即便是一个石花、脱讹,也保持了原作的风貌。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学习。一本字帖,囫囵吞枣,一帖未竟,又去旁骛。加之时代新潮、观念流派的影响,还有青春炽盛的一点蛮力气,皆呈现在书写的形式上。故意变型,摆出姿态,这或许是我们这代人在特殊的年代里大都经历过的一种学书历程,也是一个时代书法家心灵深处的爱与痛。即使我们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秋天,成熟了气质、安稳了心态,但那一段的“孟浪”与“乖离”,却如年轻时的“患病”与“染疾”,也会深深地留下它的烙印。准确地说,我们学习书法,是从“艺术”开始上路的,这与古人的“保氏掌养国子”是大所不同的。不同的“上路”,当然导致了不同的侧重点。那些在古人笔下所自然呈现的时代感——古朴,我们今天却要以很不自然的状态去设计它。关于这一点,家新与我谈过好多次。作为一代人,家新固然有其迥异的天赋和气质,但他也始终在反思自己从知识到心灵的朝向。除了大量读书之外,更从多元的视角去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尽量从各种艺术的立场出发,找寻他们的表达的方式。尤其是在近十余年中,或许是其工作的范畴、性质使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体会明显加深。从对经典的阅读到生活工作中的运用,从诗词的写作到对“中国文化”的信念,这些都彰显了家新也是作为一位文化管理工作者的特别精神储备。而这次的“临古”,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是为了“炫技”,也更不仅仅是为了夯实基本功。而是他工作之余、八小时之外、读书之余的又一种生活方式,是寄托,也是摆脱喧嚣、寻求宁静的一种精神祈尚。而从另外的意义而言,也是他重新贴近传统、向经典致敬的一瓣心香。

  由此,我们看到,在这些浩繁的篇什里,除去让人惊叹的工作量之外,还有就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一种心如止水一样的静谧与安详。在此,家新摈弃了所谓“意造”或“遗貌取神”的临摹方法,用其真实的心写真实的字。不含混、不造境,念念从心起,笔笔到实处。他像一个“苦行者”,又像一个“手艺人”,并以其明历历的一道心光,一点一画、一板一眼地从纸上掠过……

  家新这批系列临古的意义,不在于他临写的“好”与“坏”。更有价值的是他能够抛却所谓的“观念”与“艺术”的象限,在一种甚嚣尘上的时代里,能够安于一隅、忙中偷闲地晤对内心,尤其是作为一种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其意义对于“世道人心”而言,确实是大可铃铃其声的。从家新的临古中,我们可以循此再度走回久违的“传统”,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与故乡。

  其实,正如《诗》之于文学一样,其风雅处正在其初心。当然,书法也一样。自然地书写、快乐地书写、认真地书写、优雅地书写……这也正是书法的“初心”,也是书法回归于生活的正确路径。

  时代已经进入到了信息“爆炸”或者叫“碎片化”的21世纪的前叶,它像一列飞驰的列车在高速地运转。商业化的浪潮鼓动着人的欲望和世俗的尘埃。于是一切都变得那样热燥起来。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制造一种境界,自己不受用,把自己对人生的错误知见和习惯以坚持个性为托词来宣泄和表达,只对“传统”的形式有兴趣,而全然不知“传统”的“魂魄”为何物。所以,书坛如江湖,“郎中”加“术士”,金钱绑架了我们最后一点对于艺术与美的良知。每念及此,总有一些不便道出的悲凉。其实,这也正是今天的“书法”所需要反思的地方。

  从家新的系列“临古”作品看去,我们真的还有更多的启示在其中。譬如“临古”的意义、书法与生活的关系、书法与心智的成长、“书道”与“书法艺术”的异同、经典的普世价值与审美范式……其实,这也并非什么学术的话题。每一位书法家或者热爱“写字”的人,都应该从头梳理一下我们的思绪和观念,从“传统”的路径返回,或者叫出发,寻找“初心”和文化的原点。不要停留在概念和名相上。叫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你的书写自己要受益于它的陶冶,变化了气质。而同时又能有益于他人,从心灵再次走向心灵……

  在此,我们也不妨将家新这次“向经典致敬”的展示,看作是他自己回归传统的怀旧之旅。让人感受到他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浓郁的文化还乡意识。同时,也更加感到了他强大的“纠偏”和“自我再造”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是无意的或者出于一种“文化自觉”的本能,总而言之,他在用一种近于严格与苛刻的“课业”方式,来匡正自己。当然,也包括他的时代。

2015.11.28于北京团结湖

作者:王登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