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1-21 20:53
2016年1月14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迎来了彼得·韦恩·刘易斯和德里克·J·布朗双个展的开幕。两位艺术家都与北京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布朗在1988年成为第一位在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的美国艺术家;而刘易斯于2007年就开始在北京北郊的工作室“绿洲”中创作,至今近10年时间。包括此次彼得·韦恩·刘易斯和弗雷德里克·J·布朗的双个展在内,2016年尤伦斯计划的很多展览都将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状态。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门
▲嘉宾合影
▲彼得·韦恩·刘易斯:助推器 展览现场
▲弗雷德里克·J·布朗:记忆1988 展览现场
▲
对话现场
在2016年的开年之际,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通过“彼得·韦恩·刘易斯:助推器”暨“弗雷德里克·J·布朗:记忆1988”双个展开启2016年的展览计划及学术方向。从这两位艺术家的历史背景、艺术经历等因素引涉出在80年代中国艺术的特殊转型期,有极少数像劳森伯格这样重要的海外艺术家与早期中国艺术环境发着密切的联系,并对当时的艺术现状带来影响。并且像彼得·韦恩·刘易斯在2007年就开始在中国创作,可以说他的创作在逐渐融入中国的文化,在“抽象艺术”研究的道路上进一步将中国的元素与已有的艺术语言进行融合。
▲展览现场
作为在中国文化、爵士乐和美国抽象艺术等方面与刘易斯有着同样深刻理解的弗雷德里克·J·布朗,他早在1988年就成为第一位在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的美国艺术家。这两位艺术家也是在中国极其重要的艺术经历者。针对此次展览我们也专程采访了彼得·韦恩·刘易斯,倾听他与中国艺术的历史渊源,以及他对“抽象艺术”近10年的思考。
▲
彼得·韦恩·刘易斯 佛祖演奏蒙克 2012-2015 布面丙烯 107 x 91cm x 15
▲
弗雷德里克·J·布朗 《旅馆空间(勇气与救赎)》 1980 布面丙烯 140.9 x 193 cm
▲弗雷德里克·J·布朗作品
对话凤凰艺术
田霏宇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田霏宇
Q:鉴于尤伦斯2016年以两位国外艺术家双个展作为开年展,同时在2015年也成功举办了肯特里奇的展览,对此你能谈谈2016年的计划吗?
我们一直活跃于“中外”艺术的界限上,关于海外艺术家的展览其实在尤伦斯开馆之后都已经开始筹办。2015年举办的肯特里奇的展览得到了较好的反响,紧接着今年会策划劳森伯格的个展,这也是大家都很期待的。我们都知道劳森伯格和中国有着特殊的关系。基于他在80年代与中国艺术圈有着深入的来往,这次我们即将展现他的近400米长的巨幅画作,他花了将近18的时间来创作,同时也涵盖了他来中国的两年时间。其实今年很多展览都在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状态,包括这次展览在内:呈现了刘易斯在北京创作的作品,以及布朗在1988年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个展的所有作品。
接下来还有一个展览是8月份是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国际饭店”的建筑,这是从另一个立场去探索那段理想主义时期留下来的理想的痕迹;同时我们还对绘画进行持续探索,像3月底要开幕的“王音的个展”,他会呈现40多幅近5年的作品,他直接把绘画的媒介当作记录中国现代性经历的研究对象,这个展览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还有在年底的曾梵志的大型个展,也是希望梳理这位艺术家在美学上的一些脉络。还包括郝量持续探讨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的可能性。
Q: 是怎样一个机缘巧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促成了刘易斯和布朗的此次展览?
其实北京以及中国已经变成了国际艺术的中心,但我们很少会讨论到在中国进行工作的国外艺术家,其实早在08年就在MOCA做了一次关于海外艺术家在中国创作的探索,这个群体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像彼得·韦恩·刘易斯在这个圈子里是非常资深的,大概他所有的创作都是北京完成的,近10年时间。此次展览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创作有一定的联系:对于同一种状态,以及文化交流的想象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Q: 对于此次展览作品中涉及到的音乐元素,你是如何解读的?
我觉得这些音乐的元素在刘易斯的创作中是极其感性的,并不是侧重于一种观念性。这与国内的很多理性的抽象绘画是有所区别的,国内的抽象绘画有些时候是把创作的过程当做自身的美学缘由,所表现出的观念是极其准确的。把这两种抽象的方式展开来比较也是很有趣的。
彼得·韦恩·刘易斯
▲
艺术家 彼得·韦恩·刘易斯
Q: 能谈谈你这10年在中国的创作经历,以及与这个展览的名字“助推器”、音乐之间关系是怎样的?
我10年前来到北京,并拥有了我现在在北郊的工作室“绿洲”,以至于促使我去完成像现在展示的这么大的作品。同时我在北京的经历也影响了我的创作,作品中吸收了很多中国的文化,除了作为一个画家,也和中国的文化、生活、艺术有着互动的关系。
Q:你是如何理解和看待“抽象艺术”的?
当你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你可以形容他们是“抽象的”,然而在现实中相机也会记录下照片,可能这些照片看起来是具象真实的,但他们本质上也是抽象的、虚构的。而不抽象的、非虚构的东西是我们之间正在进行的这场对话,这是真实的。而在这次访谈结束后你将会把录像上传到电视网络等平台,这些是多元复合的媒体,是感觉,也同样不是真实的。电视、照片等等都是虚构的,因此对我而言这些画作才是真实的,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对我来说,绘画其实是记录的方式,是我对于这个世界的经历,所以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每年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北京进行创作。这次展览也是迄今为止我个人最为重要的作品展出。
比如像中国的文字起源“甲骨文”,它与欧洲或古埃及最早刻在黏土上的文字一样是一种记录性的东西,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抽象语言,它承载的是一种“叙述性”的角色。往往历史是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被记录下来的。所以中国古代的语言就是在这种历史记录中被慢慢呈现出来的。我最喜欢的一个画家就是“八大山人”,我曾经在华盛顿看过他的作品展。他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把握是很奇妙的。我们对空间的理解有相似之处,比如像留白,其实这种留白充满着能量。我认为他的作品并不抽象,反而很真实。作为艺术家,他在用抽象去表现现实这方面做得很好,将生与死、爱,将世界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反映在了作品中。他的作品把万事万物都表现为一个整体。
Q:你和布朗先生是在怎样一个语境下相识的,并出于怎样的原因共同呈现了此次展览?
布朗先生是美国第一位在1988,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做展览的艺术家。我们两个在一个展览上相识,之后成为朋友,对艺术有一些共同的想法。之后在中国的一个展览上,我们共同作为代表出席了活动。那个展览对当时的中国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界点。我们当时还和清华大学有一些交流活动,还举办了讲座、展览。我们的共同观点是:艺术是人类精神上的礼物,试图去了解真正的艺术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在这三十年间作为一个“文化的产出者”为这个社会所做的工作。
关于艺术家
彼得·韦恩·刘易斯
▲
艺术家 彼得·韦恩·刘易斯
彼得·韦恩·刘易斯1953年生于牙买加,现任麻省艺术设计学院的绘画系教授,工作、生活于北京、波士顿与新泽西的南桔县。2015年,刘易斯曾在北迈阿密当代艺术馆举办个展“北京助推器”。刘易斯近期的展览包括:“助推器绘画”(北迈阿密当代艺术馆,迈阿密,2015);“今日拉丁美洲艺术”(Promo–Arte,东京,2014);“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2);“看见爵士”(史密森学会,华盛顿,1997)。
弗雷德里克·J·布朗
▲
艺术家 弗雷德里克·J·布朗
弗雷德里克·J·布朗(1945-2012)的作品由世界范围内的公共、私人机构收藏,包括史密森国立美国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和新奥尔良艺术馆。布朗生于乔治亚州,在芝加哥求学,早年受现代主义艺术大师的影响,并于1985年至1987年间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布朗以一系列描绘爵士、布鲁斯音乐家肖像的作品而闻名,在美国的绘画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UCCA是一座服务于公众,独立的公益性艺术机构,位于北京798艺术区核心地带,由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创建,于2007年11月正式开馆。UCCA与中国本土及国际范围内的知名和新锐艺术家广泛合作,举办学术性的展览及丰富的公共项目,致力于持续性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为每年到访的近百万参观者呈现最前瞻的艺术和文化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
彼得·韦恩·刘易斯暨弗雷德里克·J·布朗
展览时间:
2016.01.15 - 2016.03.13
展览地点: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凤凰艺术 Lee 北京报道 责编 Lee)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