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3-15 10:19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董保华建议,基层文博机构编制不足和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其他各级(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12万余处,全国博物馆总数4510个,其中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全国可移动文物4063.58万件/套。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有 4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遗产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大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物事业成就显著,文物工作不断加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如何履行好我们所承担的保护文物这个神圣职责,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董保华说。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保护工作繁重艰巨。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文物损毁事件时有发生,文物犯罪活动猖獗,法人违法案件屡禁不止。“十二五”期间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发生法人违法案件136起,盗窃盗掘等犯罪案件96起,火灾事故24起。
“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是我们履职尽责,做好文物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董保华强调,首先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始终秉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文物的尊严,规范我们的行政行为,处置一切违法行为。第二,要有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的观念,改革体制方面一些陈旧的做法。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理念和传统的优秀技能结合起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第三,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下,注重合理利用,把保护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服务社会、惠及民生、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第四,坚持政府保护为主,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
加强基层文物行政机构建设
“我始终关注一个长期存在并且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第一是基层文博单位,尤其是县一级的地域当中,无论是文物行政管理机构,还是行政人员编制都是十分不足的。”董保华告诉记者。问卷抽样统计显示,县(区)级文博机构中单独设立文物局、履行文物行政管理职能的,这种情况所占比重约10%;文物机构与文化、广电、体育、新闻、旅游等部门合署办公 (加挂文物局牌子)占比重约13%;在文化、广电体育、新闻、旅游等机构内部设立文物机构所占比重约29%;没有专门的文物机构,文物工作由相关事业单位代行,这种情况所占比重约48%,致使日常监管工作难以开展,重点工作难以落实。
“另一方面是基层文博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同时也存在一个结构优化的问题。”根据2014年国家文物局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文物机构8421个,博物馆机构3658个,文物从业人员14.8095万人。虽然这些数字在逐年增加,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文物事业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需求。董保华强调,“因为我们大量的文物,尤其是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分布在县域里面,在这些地方有些是地处偏远人迹罕至,有些是数量众多,无人看管。由于机构不健全、编制紧缺等问题,导致日常的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完成。这也是制约一些抢救性的重点项目不能及时开展的原因。”
因此,拟请有关编制管理部门针对当前文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文物行政部门机构编制紧缺以及不健全、不规范、不稳定等突出问题,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县级文物行政机构建设。具体建议,在文物资源丰富、文博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的文物大县应当设置文物局;一般的县也应当在文、广、新等相关行政部门内设负责文博业务和文物安全工作的科室。另一方面,加强对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文物事业单位编制的支持,根据当地文物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增加人员编制。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科学确立不同层级的专业人员比例
我国基层文博单位专业人员紧缺,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明显偏低,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3%;其中,高级职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5%; 中级职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5%。同时,专业人员晋升渠道不畅,严重影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文博专业人才和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基层文博单位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董保华建议人力资源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适当增加基层文博单位专业人员岗位数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文博单位人才结构中的比例;要比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政策,优化作为科研教育机构的人员结构,将高、中、初级职称比例由1:3:6调整为4:5:1;要改革文博系列职称评审要求,为基层文博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建立良好的晋升通道,促进基层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杨逸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