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5-11 11:02
导读:曹澍的作品成为了我们时代中反抗那最深层单一化的诗歌,但这一诗歌又在自我辩证式的否定着。
姜俊(影像装置艺术家,艺术评论家)
今天是”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工业4.0”的时代,我们存在于现实和虚拟消融之中,我们处于线上和线下间的模糊地带。世界不再是由实体的物构成,而是由无时不刻川流不息的虚拟信息组织和分配。早在上世纪70年代鲍德里亚就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宣誓了一种消费背后整体符号编码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宰制,我们早已丧失“本真性”,进入到拟像的生活,这就是当下日常的意识形态。随着工业和消费的互联网化,这样时代的病症愈演愈烈,人在这样的生存处境(Befindlichkeit)中正真地成为了一个没有主体的个体,后现代的口号“主体的死亡”终成现实。
《地平线》 装置 850cm x 20cm 材料/烟盒 2015年 (这个作品的材料是 135 个烟盒,是我在十年时间里零散收集来的,最早的一盒 是生产自 1967 年的“团结”,最晚的一盒是 2015 年的“中华”. 作品是对 135 个不同烟盒的处理,保留烟盒上面的图案LOGO,再用颜料遮盖其他部分,将之连接成为一个长达 8.5 米的风景长卷。)
在曹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主体性丢失”(the lossof subjectivity)的焦虑。无论是对网络匿名者头像的收集,还是对香烟盒包装上由于过度装饰而造成的“不可见”的图像的诗意化显影,都充斥着他对身份同一化、匿名化的担忧(Sorge)。
《我们》 装置 2015年 (这件作品是对身边物的切割处理,包括经常敲击的键盘、听的CD 盒、前女友的口红、旧书等等,我把这些物品涂成黄色,每件物品只留下一个包装上面的单词,最终这些物品上的单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组成一句话——“我们不想成为你们希望的样子”。在切割处理后,所有单词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鸡汤长诗》,丙烯、书页、亚克力 2015(将《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书涂成蓝色,只剩下一下关键词,连缀成一首完整的诗)
在《我们》和《鸡汤长诗》的单色形式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克莱因的单色绘画和现代主义者们对统一和标准化的迷恋。各种日常用品和关于语言学的论著都在单色中凸显出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同一性强迫(Identitätzwang,阿多诺)。我们今天每一句的发声和呐喊正无奈地建构其上,而主体性正妄想通过对它们的重构失而复得。
|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墙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