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23 09:26
清朝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养心殿于去年12月启动了上百年来首次大修,这对于故宫研究者们来说也是近距离展开科研、破解历史之谜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昨天(2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宣布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全面启动。伴随大修过程,全院科研专家将首次“集体上阵”,通过33个研究项目,从历史文化、藏品、档案等不同方面对养心殿展开研究。最终无论是专业的学术成果、还是公众关心的历史真相等都将向社会公布。
“考古”性修复属全国首次
据介绍,研究性修复不但对可见的内容勘察,还提出古建筑上的“考古”理念。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是我国首个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综合研究性修复项目,故宫博物院将藉该项目在国内创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典范。
此次修复工作,将养心殿置于历史时空的背景下考量,遗产管理者和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与技术专
家、优秀的工匠、手艺人对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全方位的科学评估、检测、会诊、修复,完整真实地再现养心殿的魅力。
在此背景下,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设立了养心殿科研课题的子项目,课题研究经费从捐助资金中获得。经过一年的筹划与准备,故宫博物院面向全院科研人员开展“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专项课题”申报工作,鼓励科研人
员对养心殿相关的历史文化、藏品、档案等进行梳理和研究,最终经过学术委员会评审,33个项目通过立项。立项课题涵盖养心殿的古代建筑研究、藏品研究、古书画与碑帖类文物研究、古籍档案研究、清宫廷历史文化及清史研究等方面。比如包括宫廷戏曲研究、宫廷人物研究、与养心殿相关的重大政治、军事、文化事件研究等多个方面。
结束“包工头”修古建现状
单霁翔介绍,养心殿的“研究性修复”实现了多个历史突破。首先这些科研项目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学术先行,在学术理论的支撑下展开养心殿的修缮保护工作尚属首次。以往的修缮大多体现“抢救性”修缮的常规思路,对建筑和藏品本身的修复保护,无明确学术指导,也无明确的学术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养心殿区域古建的修缮、殿内藏品的修复,通过细致、大量的研究,无论是可移动文物还是不可移动文物都会更加接近历史原貌。
同时,过去没有一项工程能够上百名高级职称人员,书画部、器物部、宫廷部等故宫30多个部门同时参与,在研究性保护旗号下才得以实现。故宫古建部一位专家坦言,虽在古建部,获得如此近距离接触、研究“养心殿”的机会历史鲜有。“开门修古建”将使故宫各部门在科研上有珍贵的收获,最终反馈给社会。据悉,本次修缮不仅仅是对内“开门”,也对外“开放”。目前,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机构计划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地震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意大利博物馆等海内外数十所高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在多个领域展开密切合作,实现研究格局的突破,打通学术壁垒。
“我们希望通过养心殿大修告诉国人怎么修文物,冲破现有不合理的体制约束,再不能像土建工程一样对待文物修复工作。”单霁翔说,以往囿于体制约束,甚至出现“包工头”找农民工修古建的现象,专业的队伍被迫解散。希望通过养心殿项目,让专业的回归专业,改变中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目前不合理的机制体制状况。2020年,养心殿修缮项目与平安故宫同时竣工,届时,期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展示故宫博物院最高的工作成果及学术研究成果。
养心殿9月先“入”首博展览
单霁翔介绍,养心殿此次大修4年,殿内文物不会闲置4年。故宫计划在此期间举办四五次专题巡展,首站确定9月落户首都博物馆。首博将在馆内再现故宫养心殿场景,将文物珍品对号入座,摆入相应位置。“预计有两三百件文物展出,观众将首次走进透明的‘养心殿’,走近欣赏文物,而非隔窗张望。”单霁翔说,故宫今后还将根据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制作新的养心殿VR,让更多观众不进故宫就可了解详实的养心殿故事。单霁翔透露,2020年,养心殿将再次开放,参观面积将从曾经的30%扩大到90%,御膳房等从未开放的“禁地”都将揭开面纱。届时,故宫整体开放面积也将扩大到80%。
“考古”性修复将揭开哪些谜团?
1.通过研究揭示清代帝王真性情
清代帝王们审美水平如何?从一杯一盏、一书一画以及室内空间布局中,能看出皇帝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这正是故宫专家任万平申报通过的科研课题。她介绍,养心殿的功能是双重的,政务与生活相结合使得其成为一个紫禁城内特殊的空间。殿内的陈设有一定的规制,在此规制下,体现了清代帝王敬天、法祖、勤政、亲贤的治国理念。同时这
里的书画文玩也体现着帝王的艺术情趣与修养。比如清代皇帝元旦那一天开笔批办公文及书写诗文等要举行“明窗开笔之典”。这个典礼是什么流程?用什么笔墨纸砚?金瓯永固杯、玉烛长调摆放在什么位置?皇帝开笔写些什么“吉利话”……等都将通过研究逐一揭示。如此,通过一器一物的详细历史考证,帝王的真性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2.事佛、祭祖研究揭示乾隆晚年“心病”
专家罗文华申报的项目则涉及事佛与祭祖。据他介绍养心殿东西配设佛堂是雍正时期开始的。西佛堂专供佛造像,东佛堂供康熙帝及皇后牌位。乾隆即位后又增加了雍正帝及皇后的牌位。这其中揭示了一段乾隆晚年的纠结心事:嘉庆元年,乾隆为太上皇时曾下旨说怕子孙万代后东佛堂龛位不够,将来他移居养心殿时,将养心殿西佛堂陈设迁至养性殿西配殿,将这里改造为供龛,供奉他和子孙的牌位。如果东佛堂牌位放满了,再将西佛堂的康熙、雍正牌位迁移到寿皇殿,继续供奉后代帝后牌位。康熙御容在中,雍正御容在左,将来自己的御容在右。一旦龛满了,其他人的牌位可以撤换,只有这三人的永远不撤。“这是一种很想为自己盖棺论定的急迫心态,认为自己比祖、父二辈都更伟大,想重新按照自己为中心设计牌位供奉体系。”罗文华分析。但到了乾隆临死前,又改了主意。当面指示嘉庆,自己去世以后还按照正常的祖制进行,打消了另立制度的想法。“可见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一直到去世之前还在纠结。”罗文华指出,通过科研项目,将充分还原揭示清代帝王事佛与祭祖的历史信息,研究养心殿佛堂与清代宫廷的信仰问题。
研究性修复项目与普通修复项目有何区别?
1.研究参与前者在修缮前要做综合研究,本次养心殿修缮故宫37个部门齐上阵,均参与研究。后者只有古建筑设计部门、工程实施部门、管理部门参与研究。
2.系统勘查原来修古建筑更注重勘察成果,但研究性修复不但对可见的内容勘察,还提出古建筑上的“考古”理念。考古根据类型学等分类,一层一层剥离文化现象复原原来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方法现在也要在古建筑研究性修缮上实施。可见的不可见的都详细测绘,甚至被吊顶瓦面覆盖的也要复原处理。细致到每一个构件,每一个细节。用无损探伤等仪器对不易勘察的地方进行勘察。
3.课题参与前者多人才、多部门、多角度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4.部门协作前者是多部门跨行业的合作,组织复杂。
5.工程监理前者工程监理格外细致,特别对于隐蔽部位监理更加细致。
6.专业队伍前者重新将此前已经解散的专业古建修缮队组建起来,包括老专家、传承人。
7.技能培养前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8大作每个都必须培训,不能农民工、包工头就来修。
8.材料供应根据勘察测绘的结果选取最原汁原味的材料,不受政府采购的影响。故宫古建筑修缮基地签约培育原材料生产传承人,确保材料可持续供应。
9.公开机制前者把修缮作为一个对公众公开的持续过程,修缮的过程中持续开放,让公众从修缮过程中获得信息。
10.系列报告前者将通过系列报告详细记录修缮经过,让更多研究人员能够受益。总之研究贯穿始终,保护作为最重要的目的,项目实行新的管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张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