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从荷兰静物画中管窥中国瓷器

2016-09-02 14:52

 

 威廉·卡尔夫(Willem Kalf)《有船蛸杯的静物》1660年,布上油画,79.4×67.3cm,卢加诺市赛森·波密萨藏画馆

  十七世纪荷兰独立后,革命的胜利促使荷兰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了飞速的发展。这个新兴的国家是欧洲当时先进思想与先进生产力的中心。很多艺术家、作家、能工巧匠也随商人北迁到荷兰。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荷兰成了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富裕的国家,甚至为半个欧洲进出口和运输商品。繁荣意味着手中的钱财超过所需,与日俱增的资本,对于荷兰人来说,所能消耗的主要地方就是室内空间,于是对优雅和美的渴望成为了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式。荷兰静物画正是这种刚刚富裕起来的社会与其物质财富之间所展开的某种对话。

  尼古拉斯·吉利斯(Nicolaes Gillis)《餐桌静物画》1601年,板上油画,45×56cm,私人收藏

  十七世纪荷兰静物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流派,起源时间和地点正好处于消费品时期的关键段。十七世纪,荷兰给全球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因此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阿姆斯特丹成为著名的港口不仅源于波罗的海的粮食贸易,还因为异国香料和奢侈品的进出口贸易,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瓷器。

  威廉·卡尔夫(Willem Kalf)《橙子、桃子和葡萄酒》1663年,布上油画,60.3×50.2cm,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

  这种亚洲产的瓷器,作为一种异国产品在当时的荷兰静物画中非常流行。在卡尔夫的画笔下,蓝色的勾勒使得画面色彩如此的协调,充满光泽的纹理与毛绒绒的桃子和柔软的土耳其地毯相互交映,卡尔夫热衷将它们并置在一起。特雷克在他1649年的油画中,瓷器华丽的修饰提供了另一种不同的视觉图像。

  扬·扬斯·特雷克(Jan Jansz Treck)《锡制酒壶》1649,布上油,76.5×68.3cm,伦敦国家美术馆

  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世界各地,特别是从葡萄牙人那里新获得的殖民地带来的奢侈品。卡尔夫的静物画满足了拥有非凡成功的荷兰造船工业和贸易战利品的对于奢侈品的愿望。

  威廉·卡尔夫(Willem Kalf)《柠檬和银质酒壶》1655-1657,布上油画,71.5×62cm,阿姆斯特丹的国家博物馆

  在特雷克和卡尔夫描绘下瓷碗的形象显得很谦逊低调,浑圆的形状和外翻的边缘,好像一个翻边帽子。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还有一些如今还静静地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家博物馆。并且瓷器的事业扩展,带来了长久的艺术文化和手工艺的学习交流,荷兰在陶瓷工艺上的表现也有了渊源的内涵。

  彼得·凡·鲁斯特拉滕(Pieter van Roestraeten)《奢侈品静物》十七世纪晚期,布上油画,94.4×109cm,收藏地不详

  对陶瓷的兴趣不仅仅只有荷兰有,整个欧洲都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十七世纪早期,瓷器是很稀有昂贵的商品,只有在皇室的收藏中才可以看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事业的发展壮大,逐渐改变了这种状况。瓷器成为了人们贪图追求的主要工艺品,遍及了整个欧洲。它传入欧洲的时候,它的价格已经被大多中产阶级所认可接受。欧洲与中国流行元素的密切联系进入到十八世纪,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荷兰风格。

  彼得·凡·鲁斯特拉滕(Pieter van Roestraeten)《茶具》十七世界晚期,39×60cm,荷兰私人收藏

  为了更好的理解瓷器传入以及对荷兰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先回溯一下瓷器传入西方世界的历史。在十六世纪,葡萄牙人率先进口了大量的中国瓷器给本国和邻国西班牙,因而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成为了当时欧洲显赫的瓷器收藏家。当时有权势的人,在他们的收藏品种中都拥有大量的瓷器。

  扬·达维茨·德·海姆(Jan Davidsz. de Heem)《奢华静物画》1648年,尺寸不详,收藏地不详

  而荷兰人们最初见到的瓷器,大多源自于截获葡萄牙商船所获得的战利品。1602年3月,一艘葡萄牙的巨大商船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船上有着大量的中国瓷器和其他中国商品。这是一个转折点,那些货物被充公没收,在拍卖行贩卖,这就是第一批瓷器大量直接流入荷兰的情景。

  彼得·凡·鲁斯特拉滕(Pieter van Roestraeten)《有银灯和茶具的景物》十七世纪晚期,布上油画,72×59.5cm,鹿特丹。

  1603年,另一艘商船圣卡塔琳娜号,被荷兰政府截获,这艘货船上也满载着数不尽的中国瓷器,有几乎四十吨重。当它们在阿姆斯特丹的拍卖行展卖时,买家从欧洲各个地方蜂拥而至: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都购置了瓷器。这批瓷器对荷兰来说价值利润非常大,而这些葡萄牙货船上的瓷器就出产于中国明代万历皇帝统治下的景德镇。

  扬·达维茨·德·海姆(Jan Davidsz. de Heem)《削皮的橙子》1658年,布上油画,63×49cm,阿姆斯特丹私人收藏

  中国瓷器在十七世纪的荷兰乃至欧洲市场会受到如此疯狂的欢迎和爱戴。来源于瓷器的精致、富有光泽以及工艺的精巧复杂,对比石头器皿更多花纹装饰和色彩艳丽,它的深蓝色图案在纯白无暇的底色上也不会磨损掉。另外,站在市场经济的立场上,瓷器也别有意义。最大的买家团体是那些城镇里富有的商人,他们想借此转手赢取高额利益,也客观上确保了一个稳定的瓷器市场环境,虽然瓷器在世纪初非常昂贵。东印度公司看到了这个市场前景与商机,于是董事们立刻组织人马前往东方购置大量的瓷器。因此这样稀少珍贵的物品在静物画中也被珍视对待。

  《中国青花瓷器》17世纪早期,威特·莱乌(Witte Leeuw)收藏

  作者不详《餐前的祷告时间》1627年,板上油画,尺寸不详,国家博物馆

  这些出口欧洲的瓷器,有许多造型风格都不太具备中国传统的工艺纹饰风格,这是特意为了出口外国而设计制造的外销瓷。比如这种又高又笔直的被称作花冠杯的杯子,就是一个典范。这样的瓷器就是为了欧洲所独特生产的,事实上,在荷兰的餐桌也确实应用到这样的器皿,在一个不知名的荷兰画家所绘画的作品《餐前的祷告时间》中也出现了这么一种瓷器。并且它们在卡尔夫的静物画中也非常常见。可以看出,在早期荷兰的商业也对亚洲产生了影响,让其制造出他们想要的商品,就好比中国的瓷器融入了一些荷兰的视觉文化在里面。

  威廉·卡尔夫(Willem Kalf)《静物》1660年,布上油画,53×40.5cm,巴黎

  虽然一些瓷器的形状是为了适应欧洲观众的口味,但上面修饰的图案却依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风特征。如特雷克的画,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个瓷碗的边缘,中国怪兽饕餮的图案,三个白色的空白就像两个眼睛一个嘴巴。

  扬·扬斯·特雷克(Jan Jansz Treck)《锡制酒壶》局部

  随着万历皇帝的驾崩,明代国力日趋衰退,加之北方女真游牧民多次野蛮入侵与残酷战争下,最终推翻了明政府的统治,于1644年建立了大清帝国。工业生产也随着动荡的年代发生了一些转变,政治上的混乱仍然给供应造成了很多问题,甚至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口瓷器。荷兰人已经准备就绪去重建发展缓慢的中国市场。不像葡萄牙在澳门,荷兰没有直接侵入到中国的港口,直到1625年它们才成功的在台湾建立了贸易大本营。东印度公司很少去依靠市场上的经营,他们直接派专家去景德镇签购订单,这就意味着东印度公司可以直接拿到制作精良、数量不菲、物美价廉的瓷器商品。

  朱雷恩·凡·斯特尔克(Jurriaen van Streek)《瓷器与奴隶》1670年,布上油画,142×120cm,收藏地不详

  当时的订单大多是需要饮食方面的器皿以及一些实用的物品,如水果盘、杯子、调味瓶等等,后来又出现了一些更新、更广阔的需求。例如啤酒壶、芥末瓶、脸盆、花瓶和更高一些的瓶子等等,由此看来,瓷器不仅有观赏价值还具有着家居实用性。例如朱雷恩·凡·斯特尔克(JurriaenvanStreek,1632-1687)的作品,细口瓶子还出现在荷兰的静物画中。

  亚伯拉罕·凡·贝耶伦(Abraham van Beijeren)静物画

  在十七世纪后半个世纪,东方的韵味进一步被人们所认知了解。也许最大的促进表现就是那一时期的许多大型瓷器罐子在细腻的静物画中的出现。大量的异国风情和特殊的亚洲物品在画面里非常适合当时的主流趋势,是对具有中国艺术作品风格的浓厚兴趣。随着大众由进口瓷器中开始接受中国元素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兴趣,荷兰的画家们就开始在画面中渗透一些中国的哲学与人文的传统,并客观上也促成了中西艺术风格的融合与荷兰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亚伯拉罕·凡·贝耶伦(Abraham van Beijeren)静物画局部

(文章转载至我想静静谈艺术公众号)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