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9-03 00:00
麦勒画廊杨牧石个展“无效生产”展览现场
9月3日,杨牧石个展“无效生产”在麦勒画廊开幕,作为艺术家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展览用九件大体量作品,呈现了杨牧石201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至今,三年来在艺术创作中的思考成果。
《覆盖》76件绘画,357×554cm 旧油画,黑色丙烯 2008-2016
《覆盖》(局部),做经典绘画作品的不断覆盖也是消解的过程。
《切入-柱》17件,每件高173cm,直径50cm 榆木实木板,黑色喷漆 2015
《粘连》277个球,18×433×132cm 尺寸可变 木屑、金属屑球、黑色喷漆 2013-2016
黑色雕塑作品在白色的展厅中棱角分明又干净利落,倒是和一席黑衣的艺术家气质极度吻合;作品细腻的质感和有序的码放之下是对极端状态的表达;大量的基于低机械程度之上的手工劳作背后,是艺术家对过程的追求以及对结果的疑问,而在哪些尖锐细节中,又充满着艺术家对个体被消磨、切割和伤害的生命观照。
《割离》163件 150×560cm 木料、墨、玻璃 2013-2016
《割离》(局部),艺术家将百度和谷歌的传统文化形象做了异化,形成作品在文化符号和形态上的被割离。
无论是占地面积39平米的《消磨》中无数细小个体的聚集、还是《侵蚀》中7件3米高的矩形柱阵,亦或者是《隔离》中, 5米长两米宽的玻璃上沾满的不到一厘米厚薄的163件具形木料,“无效生产”中展出的9件作品都有着超大的体量,以及背后超大的工作量。作品的筹备、成形、上漆、打磨又都来自艺术家的借助电锯等一些非常简陋的机械工具的大量手工劳作来完成的。这种并非纯观念的,而是带有手工痕迹的创作方式是杨牧石所迷恋的,在他看来,创作是一种行为的累计,而绝非一种观念的一蹴而就。
《组建》20件,每件220×80×45cm 木料、黑色喷漆 2016
《刨除-栋梁》55件 每件长200cm,直径9cm 房梁木、黑色喷漆 2015
《拼接》 200×300cm 木料、黑色喷漆 2016
在作品《粘连》中,艺术家将废弃的木材和金属材料用刨板机粉粹,然后再通过最原始的手工劳作将其粘连成为大小不一的球形。而如同这件作品一样,本次展出的另外所有作品的名称,全都来自于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行为本身,打磨、覆盖、刨除、切割……在杨牧石看来,这些构成自己作品名称的行为以及行为本身,是所有人都可以完成的劳作,在这些动作不断重复、累计和堆砌之后,将物原本的形态改变而成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甚至是物体,这样的结果以及这样的生产过程,似乎是无效和没有必要的,就如同展览标题所示,而是否真的无效,也是艺术家用三年的不断劳作为观者抛出的问题。
《侵蚀》7件,每件300×121×63cm 聚丙烯泡沫、黑色丙烯 2016
《侵蚀》(局部)
无论对于观者有效与否,这些劳作呈现的最终结果都代表和传达着艺术家对生命状态的观察和表达。这些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物质,在经过艺术家反复的打磨之后,呈现出极端细微和光洁的质感,这在艺术家看来,并非是优雅的,而是一种近乎病态的的状态。就如同在当下激烈竞争下呈现出的近乎偏执的极致。除了偏执的质感,极端危险的尖锐,就像一种无法抚平的情绪般,在杨牧石的作品中不断被感知。危险和尖锐出现在《刨除》和《消磨》中那些有着锋利锐角的圆柱中,出现在《切入-柱》那些等人高的圆柱身体的切角中,也出现在《割离》中那些被异化、变形的传统文化符号中,甚至在新作《侵蚀》中,一种代表着外部环境的巨型泡沫也被腐蚀性物质迅速的侵蚀。从个人不断被外部环境的打磨、伤害,到文化的入侵,再到环境的被破坏,在杨牧石那些极简的、偏执的抽象形态中,是一个年轻人对自身、民族以为社会的思考。
《消磨》 55×510×780cm 木料、铝板、黑色喷漆 2013-2016
尖锐的危险性出现在杨牧石的所有作品中
对物的“消磨”在杨牧石看来就如同环境对个人的打磨,从无用的“废料”到另一种接近变态的极端。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于10月16日。
来源:HI艺术 作者:刘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