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0-14 09:45
李振华
记得之前有人提到重新洗牌,几次出现的情况无外乎几种:一种是由一批新艺术家开始,一种是由某种行业出现,还有一种就是美学样貌的变化,中间还会充斥着一些关于中国和西方对不同群体和艺术样式的判断。重新洗牌的速度伴随着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剧烈加速度,也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如近年来出现的年轻艺术家现象,本土基金会现象,画廊现象,青年收藏家现象,还有私人美术馆现象。这些都是在这两年左右逐渐蓬勃,逐渐衰败。
重新洗牌通常有革命的疯狂感,以及一个世界正在建设中的感受,但是真实世界离这些仿佛越来越远了,那些勤奋的年轻艺术家和收藏家们正在更紧迫,也更国际化的操作着一切,从画廊、收藏、博览会的全盘介入,很多人正在瞬间接近权力的巅峰。这一巅峰在80年代是通过批评家群体构建的,通过当时的媒体以及联盟手段,维系了很长时间的统治。到90年代初被策展人的角色替代,但是并没有消失,那些自80年代一路走来的批评家们已经在各自的地缘上,成为一代宗师。
而新艺术家和收藏家时代的到来,所借助的是一个全新的经济操作系统。如果说这个系统同样是借助着金融,以及艺术共生的情况出现,也就是经济从借助黄金储备和应等值预设,逐渐转化为纯虚拟的数字的时候(1976年之后,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协议变化),人也就摆脱了经济活动开始设定的规则,并重新思考虚拟经济带动下的真实世界。从经济到具体的实物,这一对具体的物品(实物)的追逐,以及新的货币关系所导致的过度消费,一直以来影响着很具体的生产关系,艺术从这个角度正在走向一个非常符合社会需求的物件,并通过类似于新宗教的方式,构建了自身的神学系统,艺术从平面走向空间和体验,也同样是将这一宗教的方式,在自身的创造中,创造了很具体的空间感受,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人和人借助艺术获得通感。而智性自身存在的佐证,也通过艺术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性游戏,并通过特殊的文字、符号、色彩传递出只有少数人知晓的暗示。艺术也可能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现代社会之产物,如心理治疗、社区教育、政治外交等。
维系上述关系等情况在今天 ,更明显的表象还是群体对数字和经济的朝拜,如拍卖市场的高价,以及群体对艺术认知和体验上的变化。艺术借助传播完成其价值建构,如展览、拍卖、媒体传播对艺术产生的作用,可以被归结为眼球经济的循环。艺术家的故事,背后所呈现出来的超越日常生活的极端情况,则称为艺术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的例证,这就是意识的形态。而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社会现实,显得如此的人工化,如此的不可信。究其原因,是在更短的时间中,每个个体权利的交替,从艺术家到收藏家,从画廊主到策展人,在不断的位移中,权利从每个人的角色上过了一遍。而真实的权利,是通过不断生产来获得,如艺术家不断的产生新作品,策展人不断的策划展览,收藏家不断的购买,画廊老板们不断的卖,都可以被看作维系这一权利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基础,关键是不要停。
重新洗牌这一概念,也在今天发生着很具体的位移,重新洗牌出现的指向性正在消失,艺术家这一固定的职业或是认知方式正在被非正式的生产关系替代,纯粹的艺术家将成为这个世界稀有的产物,出现在一些场合。而更多的艺术家则通过传播以及不断的复制,加强其存在的或是既存的特征,并不断的维系这一存在。艺术正在完成一次重大的变革,通过生产关系和具体的物品,成为一种依附于社会机制存在的安慰剂,或是这个生产关系带来的冷硬的社会现实的细微调节机制。现在谁还会在乎是否在艺术史中存在呢?艺术是占领墙面的东西,是艺术家的排泄物,是抵押品和宗教的器物,艺术不可见也就更接近精神性交互,艺术品消失的时候,也就成为宗教圣物或是神本身。
艺术内部的替代关系,出现在其框架内,也就是语法之间的差异性,所造成的替代关系,其实并不会真实发生,或者说发生的也只是一些人自我行为规范上的自我局限,真实的世界还是多样并存的在继续。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