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自序

  古人说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如其心。在学画之初我对此还不以为然,但现在我真的越来越觉得古人的话是多么的准确。画和字都是人的情感的依托,人的才智的张扬,人的品格、志趣的外化。无论北宗的、南宗的、院体的、士夫的,只要画家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画画或写字,他的一切都会在其笔墨间或隐或显地流露出来。

  我在十几岁时,国画、油画、书法样样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是表面的,就和当时的性情是一样的,十分不稳定。二十多岁以后,我慢慢地知道了自己最爱的是什么。从那时起,我的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书法和国画的学习。一到周末,便到郊外写生,或与朋友四处游赏,好不自在。晚上则喜欢独自一人于书房看书、或临帖、画画。或许由于性格使然,我总觉得书画是个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很少将自己的字画拿去与别人交流,除非是遇到了志趣相投者。只要看画,不出片语便知对方心思。但这样的情况非常少。其实,每个人的书画,自己是最能得知其中消息的。很多时候,会遇到有好奇心却又不甚懂画的人要看我画,常令我为难。因为我的书画显然不是那种“雅俗共赏”的类型。事实上只有少数与我的审美、志趣与悟性相似的人我才能与其神交。同样,我看别人的画也十分苛刻,凡是打着“雅俗共赏”旗号的书画,我都一笑了之,是不会去细看的。凡是不通书法的人画的国画我更不愿染目。因为这类作品基本上都是通俗、媚俗或恶俗的,多看无益。纵观艺术史,凡是真正高雅的艺术作品,绝不会降高就低,更不可能屈尊就俗。媚俗者往往注重外在形貌、色相以悦俗目;雅格者常常不住外相、形貌,注重天赋、才情、学养、境界和艺术语言之内美的表现,不为悦目,而以此修心、养性、畅神,明志。

  在艺术方面,我所受到的是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我的艺术道路上,先后得到多位书画大家和名师的教诲和启迪。在我学国画的初期,得到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弟子江鸣歧先生的悉心教导。在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习期间给我影响最大的是著名学者、美术理论家陈传席先生和著名国画家范扬先生、刘赦先生,还有书法教授尉天池、常汉平先生等。在他们的指导下使我对国画和书法的理论及技法都有了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2005年秋,我从东南沿海的江苏淮安来到西南边陲的云南。在云南艺术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李建东导师和陈鸿翎教授亦对我的书画学习有所启迪。我从苏北大平原来到了横断山脉的云贵高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差别远远大于海拔之差别。沿海地区以汉文化的传统士夫、文人的高雅文化为主流,高原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主流。这对于我来说或许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通过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观的比较,使我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于是我学会了适应并充分利用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小时候我就十分喜爱登高,家乡没有山,就爬到大树上看脚下的村庄、远处的田野、水塘、弯弯的小河……长大后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京杭大运河两岸的河堤,站在河堤上看南来北往的船只,看河堤下喧嚣的城市、乡村的田畦、小径。听林间的风声和鸟鸣、河水拍打堤岸涮涮的节奏和水边蒲草、芦花随风起伏的韵律。而今,不必登高而身在千米彩云之颠,不必寻幽而身常处于千岩万壑之中。我常常心迷神往于这片神奇美丽之地。每次出游,都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兴奋不已,且乐此不疲。若目有所睹,心有所悟,便得画稿数十幅,归而悬之壁间,效法古人卧游之趣。或澄怀静观,偶有所得,便留迹成文,神交千古。或乘兴适意,笔走龙蛇,或忘形得意,傲视八荒,真如所在,其乐无极。我时常美美地想:这或许是上苍赐予我的良机,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就书画风格而言,我一直坚定而自信地走着写意的道路,因为写意精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与时下大行其道的工细匠制之风形成鲜明对比,如黑之于白。就书画理论而言,我一直主张士人画、文人画的观点和创作理念。大力倡导天地之大美与个人精神自由、个人天赋、学养、才情的表现,注重艺术语言的内美。这与时下许多人片面强调外在形貌、色相的外在美大异其趣。亦如黑白之别。就学习理念而言,我更注重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在对前人共性和规律性的经验进行研究的同时到现实中去实践、验证,并在其中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这与时下一些人,不愿意花功夫去学习传统,却又急功近利,试图以区区一己之小聪明与五千年中国文化抗衡,不停变着花样进行艺术语言的尝试的治学、从艺理念相比较,堪称知白守黑。就艺术学习与创作的目的性而言,许多人是为浮名与口腹计,书画创作为了满足评委、画商的审美需求而获得微名薄利,即从艺是为名利,是为满足别人审美需求。我认为书画艺术应该是个人的,应该是单纯的,应该是艺术家天赋、才情天马行空之地,同时应该是艺术家澄澈心灵、陶铸性灵之所,即从艺目的是为自己。好的作品因该是自感感人的。如果为了讨好别人,而失其本心之纯真,我认为是舍本求木。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正合我意,故以“知白守黑”名此书。

  今我汇集近年来书画作品数十件,以及书画文论十数篇于此书,可作为此阶段我从事艺术创作及艺术思考的印迹,愿与知者道,更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作者:张志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