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认识姜涛很久,一直以为他不在某个高校任职就在省、市国画院做职业画家,每次都在各种展览与他偶遇,温文尔雅,对绘画有着独到见解。后来才知,他创办企业二十余年,在专业领域已拥有支配地位。5年前,我曾做过一个专题,研究一批当红艺术家如何追逐过青春、追逐过生活,如何又回到艺术的道路上,不曾想,姜涛也是这大军中的一员,将步入上升期的企业交给家人,醉心艺术重拾年少时的梦想。
其实,艺术的种子自从种下,一直就在萌芽,只是等待适宜的契机迸发。一次偶然的慈善义卖,激发了姜涛久藏心中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宣泄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恽寿平的没骨画法,到乔宜男的水墨氤氲,姜涛完全以惊人的勤奋对新领域一如既往的着迷。
看惯了商海沉浮,见多了人世浮沉,姜涛的作品摒弃了世俗生活的直呈,以一种优雅淡然的水墨图式表达对这个风花世界的点滴印象。虽然,当代水墨以种种努力希冀在形式和风格语言上力求特立独行打破常规以区别于传统水墨,在现代情境上去求存在感,但姜涛以为,现代水墨的问题就不是在当代艺术中重新确定自身的地位,以消亡为代价去求融入,这是可悲的。中国水墨画作为民族身份的符号和文化礼仪,建立在中国文化生物链中,是其中的一环,一旦水墨材质失落,那么,就意味着中国“文化生态灾难”的到来。
主动面对中国当下文化,吸纳传统精髓,才是一个中国画家应有的文化担当,在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以水墨艺术来作出回应,是中国艺术家的一种本能。
最初,姜涛也试图“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在画面中极尽霁色冷光竹篱茅舍,然而,身处闹市,于时光碎片中挤一室氤氲,于春寒晓梦处洒寸寸柔情,于花褪残红间弥无限思量,于是,便有“初发”、“月色”、“凝露”、“秋月悠悠”……
姜涛的作品,用色极简,在水与墨之间反复玩味、锤炼,看似单纯却不简单,阳光的穿透,空气的灵动,枝叶相错,暗香轻拂。花叶之间,穿插转呈跌宕着节奏韵律并重构和谐悠然之美,如是这般,姜涛非琢磨一厚沓纸,反复揣摩、反复推翻、反复建设,方有所得,此间勤奋与艰辛,令人佩服。
而姜涛,却又舍得。
六一前夕,在他的拙艺堂,一群企业家为筹谋捐助留守儿童相聚,喜极他的新作,姜涛慷慨捐赠十余件,任由抢拍。显然,作为他的第三责任:慷慨,正是他比别人更成功的地方。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姜涛始终践行自己的“投资”准则,在想法、时间和精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毫无保留的慷慨!
正如伟大的实践投资思想家格雷厄姆在他80岁之际所说:“希望每天都做一些傻事、有创造性的事和慷慨的事”。人生在世,生命至脆,吾身至小,人世至艰,宇宙至大,区区挣扎,明知沧海,何不自爱,又岂可不自爱。
姜涛能获得成功,并非拥有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头脑或秘密的法宝,而是他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以及一颗执着的心。
那么,希冀姜涛坚守内心真实的渴望,向“艺术家”的道路创出一番新天地。
作者:周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