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家段建伟
段建伟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名称“地粮”,出自法国作家纪德的同名着作,暗示了段建伟的创作也是从泥土中而来,具备坚实的根基。而他的绘画也同样因为在地性,使人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本土化因素,段建伟说:“每个中国艺术家面对绘画本土性的时候,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但必须要有人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段建伟个展“地粮”展览现场
内心表述与精神实质
有一段时间经常会去看段建伟的展览。通常与朋友同行,但站在作品前的一刻,会突然察觉自己是独处的,微妙的情绪无法对他人言说。
段建伟的作品是用来观察而不是用来阅读的,他的人物只有简单的叙事和肢体动作,而没有过多的需要被辨识的情节叙述。仅仅是人物形象本身用来让人观察和注视,这些图像通过简明的形状和色彩,稚拙的表情,平面化的图示,消除了我们头脑中对于作品人物进一步了解的可能性,并阻止我们进入到具体的情节判断之中,通过物质形象我们看到了绘画理想状态的精神本质。
《抱小孩》140.5x170cm 布面油画 2015
《点火》130x160cm 布面油画 2016
《红衣女孩》60×50cm 布面油画 2014
段建伟说:“这几年画了很多儿童,孩子的形象,从造型来讲,更圆润。孩子身上很少带有印象化的印记,在处理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同样的动作如果由成人去完成,就要背负过多的潜台词。”在段建伟笔下,他的人物通常以农民的形象出现,但这种农民形象不带有任何主观判断。他的农民形象既不需要被同情,也不需要被颂扬,它仅仅代表客观性的普遍行为。正因如此,段建伟的农民也不再是农民,而是所有人类的集体表达。
《湖边小孩》130×110cm 布面油画 2015
《读书》130×110cm 布面油画 2016
《点火1》160×110cm 布面油画 2015
人物形象的规范化在段建伟的作品中,并不会限制艺术创造的自由,而是出于宏观角度对结构的整体化构思。肉身性的欲望在画面中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精神层面的表达,以及内心状态的挖掘与自我审查。
每次见到段建伟的时候,都会感觉到他和自己所创作出的人物有着非常契合的情绪,但这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情绪,你甚至很难分辨他们的相同点在何处,但仍然会做出这种“人画合一”的判断,也许此时我们也需要将具体形象抽离,而只留下精神性的实质。
《两男人》135×110cm 布面油画 2016
《两青年》135×110cm 布面油画 2016
《母子》50×40cm 布面油画 2016
当代文艺复兴
布里奥在《后制品》一书中写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翻译、再现重新展出和利用别人的作品的方式进行工作,艺术世界开始兼并一些过去被忽视或者蔑视的形态。
而如果将段建伟的作品放到这种背景之下思考,是有意义的。段建伟的作品是对文艺复兴前期风格的再叙述,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些艺术家的画册是在90年代初期,在央美举办展览之后他在附近的书店里看到了弗朗切斯卡、安杰利科等艺术家的画册。这些艺术家人物造型准确,刻画细腻,由于对透视法还未达到后世的程度,因此在画面的纵深性上介于平面与透视之间,并且在严格的宗教化规范下,透露出一丝人间的气息。文艺复兴前期艺术家的这种绘画方式与段建伟早年的思考不谋而合,段建伟说:“早期的创作,造型上非常稚拙,也很朴素。并且他们对故事的叙述方法,都非常直接、简洁,我吸收这种东西也保持了与我自己内心的需求相关的契合。”
《秋收》100×80cm 布面油画 2015
《三少女》180×150cm 布面油画 2016
《水库1》130×160cm 布面油画 2016
艺术品可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元素,而艺术家拥有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组织绘画语言,并向艺术世界阐明长久以来被忽视的美学价值。从这个定义出发,段建伟的作品是在更深广的领域与前辈艺术家完成了精神性上的契合,他尊崇内心需求,并使艺术的属性发生变化。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看到当代性和本土性如何在绘画上持续而缓慢地生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