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尊受居画谈》•观化篇


杏坛 46*34cm 1999年作

孔林怀吉 70*136cm 1988年作

  一

  作画贵在气质,而气质并不抽象。

  首先要具备人类普遍的感情、达观的气度、开阔的胸襟。

  而对美好事物的灵敏性和表达欲当属前提。

  二

  悟的前题是感,感的前题是观。

  《观无涯》寄意在为人处世要看的远、看的广。

  在对生活不断进行观察、观照下,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等着你。

  三

  广阔无际的大海往往被人们比喻为知识学问,为人处世,万事万物,前程远景等等。

  而人类的精神生活始终是以“观”为主要方式。

  人们常说学海无涯,总是希望自己的知识要广,心胸要阔,前程更要远大。

  四

  艺术是看的,天地山川人与物。

  看戏要入戏,看山水画要入境。

  如是,由“看”升华为“观”,渐臻人天合一的效应。

  五

  宇宙的本质在于造化,大自然生生不息谓之“造化”。

  山水画能结合天地之化即为“化境”。

  辛巳季春与童中焘、况达二位薄游西北宁、青、甘、陕诸地,即景生情,每诵王摩诘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警句,然亦不乏大地荒漠化之忧危意识。

  润而能化,旱亦能化耳!书生意气,徒呼嗬嗬而已。

  六

  我是画人

  造化没有给我翅膀

  同样可以向长空翱翔

  仰观太空上苍

  俯察万物沧桑

  望秋云

  神飞扬

  临春风

  思浩荡

  凭我神思遐想的翅膀

  驰骋挥洒宇宙大地的无尽风光

  此乃老夫聊发少年狂之谓也!

  七

  从国画艺术中可接触到至高无上的艺术情操。

  落笔落墨是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和凝聚的最富表现力的至高境界。

  八

  作画“体物”居其一;

  “喻志”更其二。

  九

  有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追求。

  画山水注重“师造化”,其要在造境,其高在化境。

  终求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发展:

  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谓之新;

  二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十

  题《黄山揽胜长卷》:

  黄山兼以巍峨奇特之峰,苍劲多姿之松,波涛起伏之云,冠踞众岳。

  是岁壬戌复为登临,斯时,山高风疾,悠悠作御风神游。下瞰奇峰罗列,峭壁错落,苍松虬干,危崖悬结,烟霞出没,云海雾纱。

  时松石、松云及云峰交相辉映,变幻千奇。

  余虽六上是岳,犹未足畅游也。

  十一

  题《峨眉雪韵》:

  甲子初冬有幸登眉山胜境,未临绝顶已喜见西岭千秋雪韵。

  是日云光掩映,小雪轻拂,似觉肝胆澄澈,心意怡适也。

  戊辰大暑日,信手记取斯时清冷旷远之境。

  十二

  题《雁荡上折瀑》:

  先祖有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盖山川性灵与仁智者相仿佛是也。

  雁山多崖岸险壑之胜,然非贤者心胸所依。

  山水寄情每在心胸坦荡,虚怀若谷,谅非妄言也。

  十三

  一九八四年《浙江揽胜》三图合一题签:

  钱塘、富春,上溯新安,《山海经》已有“浙江”之说,郦道元《水经注》于源流风物记述更详。

  三江景物,余情有独钟。

  十四

  最有出息的艺术家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而想象的有力依据是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发挥想象的过程也是认识生活的过程。

  用《淮南子》的说法叫“放意相物”,《文心雕龙》叫“神与象通”。

  艺术家的想象是贯穿创作的全过程,主客观的因素不断交融相得宜彰,达到作品的升华。

  十五

  山水画注重意境的描写,有时不满足于实景实地而虚构理想的境界,这里还有民族文化的背景,如想象中的蓬莱、瀛洲、仙山楼阁等。

  由于国画的随笔生发特点,创作过程往往是即兴式的心随笔运,是遨游名山或生活经历的融会贯通。

  十六

  提笔作画务求凝神静思,立意在先,行成于思,心无旁骛,专注投入一如进入“角色”,届时“物吾两忘”,有“出神入化”的可能。

  十七

  当一个画家的思想情感能够随着手中笔墨的走动而倾泄如流的时候,那一份自在从容的优裕的快乐,又如何不令人相信飘然物外、得意忘言的境界为不虚呢!

  十八

  我们优秀的传统早在两千年前确立了空间意识,谓之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唐孟郊:“天地入胸臆,切嗟生风雷,文章得至微,物象由我裁。”

  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

  一个是胸襟问题,一个是观察问题。

  十九

  形象思维不是对象的简单映画、“镜面反射”。

  它是动态的形象、形象化的思维;是心眼并用的思维,带夸张和比兴的思维;是协助思维作形象化的判断;或可说是艺术禀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

  二十

  传统的观察方法一般是不受时空限制,即时间、空间、距离、光线的约束,不满足于一目一眼一瞥一睹一望,注重对象固有的组织结构和气氛、气势等精神状态。

  比如画松柏,追求形质俱胜,不因时令气候、光线变化的限制而失其精神。

  具体来说:像飞鸟一样常以移动的视点来观察对象——注目而后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外看里看、面面看,时时看,甚至结合过去看到的和将要看到的,因此表现范围可以向高度、广度、深度发展,达到咫尺千里全面深入的效果。

  二十一

  沈括有道:“以大观小”,用心灵的眼笼罩全局,“才能重重悉见”。

  也就是说:心眼并用,把对象拉近、推远、折高、折低,任凭驰骋。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避开肉眼直观带来透视比例的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充分的选择和表达的自由。

  最典型的例子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及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

  二十二

  要继承和发展的传统山水画,在于它追求气、势、化、韵、高、深、长、阔、远、空、清等等,不受时空限制,能传达多层面的文化信息,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余地,并具有在过程中不断生发和升华意境的可能。

  二十三

  一切表现艺术都是“人之情,感于物而动”(《淮南子》),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总是无偿地给敏感的艺术家以启示和滋养。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经》),在人则情。

  关健在于艺术家有否旷远的视野,高远的求索,天真的心态,静洁的思维以及传统的精神去体察去抒发。

  二十四

  艺术作品的成功或永存,首先能让人们感到美。

  在欣赏中发生共鸣或获得身心的平衡,从而产生社会效益。

  完美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意境达到高度统一时,则无疑是永恒的艺术。

  所以,作品成功的关键不只在于新,而确实在于美。

  二十五

  传统的“以形写神,遣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墨当随时代”等美术观念最为重要。

  二十六

  中国绘画最终在一个形而上的高度确立了准则,那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常说的“气韵生动”,今天看来它仍充满着艺术的感染力;赏心悦目、玩味、隽永且涵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包容以及诗文学养和人文情怀——“文以载道”、“内在的丰盈”。

  那便是人们常说的“境界”,即文以化之的高尚境界。

  二十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个“道”字!

  它贯穿一切,有道是“道理”、“道德”、“人道”、“画道”、“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道”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则。

  反之则“无道”。

作者:孔仲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