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近来刘济荣的画在走俏,不断有电话上门来要求购藏,或要求上门选取作品的时候,这位年过古稀,从事了数十年画艺的老画家并没有忙于接待购者的要求,而是正在收拾行装,深入生活,走在川藏高原的道路上。他说,深看看旧地方,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刘济荣是今年八月间到川藏地区旅游采风的。沿途拍下了数以百计的照片。当照片翻到有一匹全白色的牦牛时,刘教授显得很兴奋地说:「你看这双纯白色的牦牛多可爱,美极了,以前只有在电影《红河谷》的镜头上看见过,今天亲眼看到了,太可爱了,画起来,也会很可爱!」他像小孩子般天真,掩不住对川藏地区的变化和大好河山的美景的赞叹和向往!
这些年来,刘教授的笔下,时而是水牛成群,客家女儿唱歌摘果采荔枝的欢快情景;时而是牦牛奔跑,藏族姑娘骑在牦牛背上放歌的豪情。想是因画家的心情好,所画的作品,特别是画牛笔墨雄健豪放,形象动人。每谈到这「两牛」(水牛、牦牛)的事儿,他总是那样地兴奋莫名,那样的津津乐道。他本是一个有名的人物画家,何故要「弃人求牛」?刘济荣教授坦诚地告诉我:「从观近现代人物画家,成就最为理想的年龄段,多在三十至五十岁之间,徐悲鸿、蒋兆和、黄胄都可以作为例证。到了六十岁以后由于人物画的复杂情、难度、造型以及要跟上时代的节拍的诸多要求,这时候的人物画家的精力、体力、眼力往往不及前期。因而,一般来说都出现有走下坡的现象。岁月不饶人,对于画人物的画的人来说,倍感无奈!」如此说来,以画人物画为主的刘济荣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现实、早作准备,在七十年代,他就着手於新的画种了,这就是在不放弃画人物画的同时画动物。其目的是到了晚年不能驾驽人物画时,便转入画动物。
可巧的是,这期间他有机会亲自见到西藏地区的牦牛,这个庞然大物的高原宝贝,它那种刻苦耐劳、不畏风雨的坚毅情格,勇往直前的精神,以物见志,给画家以感人的力量、精神的鼓舞。从七十年代开始,多次深入藏区,把牦牛定位为自己新的创作艺术对象。这一打算,坚持了三十多年,他自己粗略估计,在这时期画牦牛不下万余条。从画牦牛到家乡的水牛、黄牛,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是情有独钟,几乎是到了痴情难舍的程度。他画的牛,水墨交融、笔墨淋漓,丽脱雄健。他的「牛」配西藏或粤东乡野为背景,有牛郎牛妹相伴,情意动人,成了他笔下的品牌。刘教授把自己的画室称之为牦牛居,他向朋友介绍自己是出身牛乡(牛命),一生画牛不吹牛。全室举目所见,都是各式各样的「牛」的艺术品,有玉器、陶瓷、织锦、酸枝红木、景泰蓝等等,说他是个「牛痴」并不过份。七十年代以来,刘济荣先后出版了以大小不同开本的画册多本。这些年来,他就是以画牛为主,但不放弃画人物画。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人物画家,在其牦牛、水牛圆卷中,几乎都出现有人物,把藏女与牦牛配搭在一起,融和协调,使画面更为丰富多彩。以他的《草原奔驰》为例,画面有五个姑娘骑在牦牛上,扬鞭奔驰,形象各异,形神欢跃,寓意深选;这是因为他多次的深入藏区,又勤提笔写物,使他笔下反映出来的藏民,有了札实生活和笔墨根基。山厚泉也厚,山青水也清。他脑子里藏有丰富的物象具形,使他能随心所欲呼之欲出,不用起稿也能心手相应,画出生气蓬勃的作品。刘济荣说过:中国画的创作方法与西画不同。中国画家把对象「吃进去」加以消化,创作时,不仅是对着写生、写实,更重要的是「背着画」,「自由地画」,这要求画家要熟悉生活,熟悉对象,纯熟技巧。就是说要练脑、练心、练眼、练手,千练万练,静心修练,反覆地练,生活——创作,不断轮迥,不断前进!
今年七十有五的老画家,以饱满的激情,完成了两幅巨作,《踏上高原》表现关山月八十岁高龄深入中甸高原体验生活的动人情景,另外一幅八尺大宣画的是领南画派一代传人关山月和黎雄才切磋艺术的动人场面。许多人看过作品后,都称赞这是成功之作,是刘济荣大器晚成的代表作。坚持磨练,做到兼收并蓄,人畜两旺也是可能的!
作者:姚北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