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1-12 20:43
|
中国历代名画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不可胜数,南宋画家马远的《秋江渔隐图》(见图)却别树一帜。他不像其他画家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烟波浩淼的山水作为大背景,来表现渔父的生存环境,他所描绘的渔父形象,也不是撒网、垂钓、读书、横笛等动态,而是一位酣眠的渔翁。就像用一架长焦距的相机,把渔父拉近到眼前,最终拍下一个特写镜头。
这幅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的《秋江渔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中,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正如画中题诗所说:“月落江天罢钓鱼,倚柳坐睡梦华胥。苇丛何必扁舟系,波漾风吹任所如。”
渔父形象,来自庄周汪洋恣肆、天马行空般的散文中,来自屈原行吟泽畔时的楚辞中,经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一路渲染,形象丰厚,意蕴深沉。历代诗人对渔父的吟哦咏唱,文人画家对渔父的渲染描摹,长盛不衰。如果仅从直观层面上探究原委,渔翁所从事的行当即有其他行业不能比拟的优越性。首先,渔猎生涯是人类进化史上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深深埋藏在人类的记忆中,不论人类进化到何种程度,当远古时代的记忆被唤醒之际,人们就像回味童年一样兴奋。其次,相对于深山中砍柴的樵夫和田野中耕耘的农民,垂钓和捕捞少了一份艰辛,多了一份天高皇帝远的自由。烟波江上,湖滨水岸,驾一叶扁舟,在人间画境中生存,有一种身在桃花源中的感觉。仅仅是这样的生活,已经让古代文人艳羡不已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此消彼长,有时候又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历史上的渔父原型,既有儒家的渔父,也有道家的渔父,更有先儒后道或先道后儒的渔父。姜子牙(姜尚)应该是最早的渔父。他用无饵的直钩在水面三尺上的半空中钓鱼,并且口中念念有词:“负命者上钩来!”后来终于被周文王得知,在他八十高龄的时候被任命为相。所以这一形象又具有有才能、有抱负的文人等待时机的意思。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位功成身退、由仕入隐的渔父原型。他在帮助勾践灭吴之后,“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逐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东汉的严子陵,曾与光武帝刘秀同学。光武即位后,他变姓埋名,隐身不见。光武帝虽多次寻访邀请,但他拒不入仕。严子陵埋名江湖,乐隐绝仕。他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处世之道,成为后代文人渔隐避仕的典范。
古代文人虽然在骨子里就有着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梦想,但在封建社会皇帝独断专权的大背景下,却免不了遭受四处碰壁、梦想破灭的结局,只好退缩到“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诗画中的渔父,浪迹山水,与天地自然相融合,又保持着特立独行、狂傲不羁的性格,他们多数被赋予了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成为淡泊名利,乐山爱水,冲淡脱俗的隐逸符号的象征。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