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认识子绪先生已逾十年之久。我是从《九畹书法作品集》上知道他的大名的。那时的中国书法界正在热潮中,但还未『开放』到有点闹腾的地步。他的书法纵横歪倒、满纸狼藉、墨色焦渴,一任长锋羊毫的起承转合,有若点线的舞蹈,洋溢着一种个人化的沉郁与自然,有种苍凉的美感。显然,在那个时期,郭子绪的名字是响亮的、有魅力的。八十年代后期《中国书法》的专题推介,九十年代初期他在中国美术馆的成功个展,都是使他确立地位与扩大影响的事件。我也是在此间认识子绪先生的。承他错重,曾陆续属我为文,于是成忘年之交。迄今为止,子绪先生是我当年交识的中年书法家中与我交情最浓又最淡的一位。所谓最浓,是指子绪先生最能理解我,虽年长我二十岁,却从不好为人师,通信与晤面,相谈娓娓,心灵中有较深默契,我乃一普通爱好书法者,从未真正介入『书法界』,在书坛是个无足轻重之后辈,但由于『误入藕花深处』,不免于『惊起一滩鸥鹭』,是是非非遭人注意。子绪先生有时三言两语间所流露出的心意无疑是知己者,这恐怕是令我一直与他交往亲近的深因。而所谓最淡,是指子绪先生与我纯粹君子之交,无关利害,平淡如水,相见无事,不见忽忆,实际上十数年间的真正晤面次数实在有限。一九九○年我在河北省博物馆举办首次个展,子绪先生不仅慨然同意他执掌的中国影视书画艺术学会作为主办单位,同时还寄来了题贺书幅,其情真,其意淡,我一直未曾忘怀。
在九十年代前后,我曾以『脱巾独步』四字为题评介过郭子绪书法。毫不夸张地说,郭子绪是那个时期中国书法的一个象征,在书坛他甚至曾开创过一种『流行书风』。我相信。许许多多的青年学书者包括今日已成名的中青年书家都曾或多或少受到过郭子绪书法的影响,可是,如今的郭子绪似乎日渐沉寂,偏安华南一隅,『英雄』已失问鼎中原之志。相较于其同辈同时期的书坛人物,他是一个孤独的人,独步的人,在他本该风光的时候,他忽然销声匿迹于热闹的书坛。九十年代中期前后,我与他一度失去联,据说他曾有过出家的念头,后来见到方外也不清静作罢论。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一个人的言与行,永远都不会离开他个体生命的本性去动与默,出处行藏,皆人心性之发露,故谓观其言察其行可知其人心性。反之,既知人心性则于一人行止概不出斯人本性之外做为,两者互为表里,不必大惊小怪。以我理解,子绪先生是一个本质上的孤独者,叔本华有谓『天才皆孤独』,斯之谓也。在世出世,于他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居家离家,他的宿命都是一个寂寞而精神漂泊的人。
我尝与子绪先生戏言:你是一个罗汉相,行脚僧人的心性。实际生活中的他,也的确南北萍踪,坎坷动荡,家事俗累,让他腻烦。九十年代中期,我与他受邀参加江苏省国画院主办的『全国特邀名家书法二十人展』会于南京,曾有竟夜长谈。在他香烟的青青烟雾背后我的确透视到了一张凝重、沧桑、淡泊而又孤独的脸。子绪先生操着浓重东北腔向我也讲述了一些他的不幸的个人生活,在他娓娓的述说中不乏凄凉无奈和幽默,我甚至会忍不住发笑。但是,当我回房就寝时回想他的心路历程与生命感怀,我实在也笑不出了,有唏嘘叹喟而已。其实,子绪先生是有些讳言他的个人生活的,之所以与我叙说,大概是以知己忘年不见外之故罢。总之,他的晚年行迹,既是他的天命,也是他的天性使然,所以,当我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的夏天,在南国的一处宁静居所再次见到他时,似也觉得理之固然。他的脸上依然故我,是黑红脸庞稍显苍老而已。
子绪先生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管他也曾引领过一点书坛时风,相比于其同辈人的风云际会,他恐怕连一路诸侯都谈不上了。他现在最多像一个寓公,是文化身份;像一个行脚僧,是吃艺术饭的;像一个孤独的思悟者,打翻了生活与艺术的五味瓶。他食苦如甘,甘淡如饴,在平常心中打磨着他的理想世界。在我眼中,郭子绪是一个不赶时髦不追时尚不行云布雨的艺术家,人生的苦乐酸甜在他早已化为纸上云烟了。赏心乐事奈何天,这一切选择与无意承当似都是一个本色艺术家的深缘与宿命,乐在其中,苦在其中,性天自我圆满。
按常理,行文至此,我该说到郭子绪的书画艺术了。书画诗文等传统艺术文化毕竟是他的『业』啊!可是,当我们粗略了解了其人的行止心性后,所谓艺术不就虚幻缥缈得多了吗?同时也就洞若观火,明明白白多了吗?
我以为自古之成大业者必不离二:一为开风气创时尚者,一为逸出时尚独立不倚者。
子绪先生似兼二者,先为后者后为前者,终究是一个独立于时尚之外的人。他的艺术是向内求的,是向性中求的,而不是做表面文章的,他是一个练内功的人,而不是一个花拳绣腿的人。这就决定了他的艺术倾向。他的书风是烂漫自然的,是自由的书写,随机性与偶然性都有,但又能控驭有度,不离法度。九十年代初拙文《当代书风三派论》中曾将其书划为『重气意韵趣的表现』一类,今日视之,大体如此。不过,近年的子绪书法,更显得苍涩凝重,拖带萦绕与团聚沉重互映,大概是他生命况味的苍凉情调使然吧。就我所知,子绪先生的书法爱好甚广,取资颇多,但最让他怦然心动的当推杨凝式、黄山谷、徐渭与八大山人诸家,就中又以杨氏之《神仙起居法》最为他青睐。证之其书,不难发现其一脉馀香处。那种沉雄、质朴、奇崛、自如的书风表现,足可令人悄焉有动于中,『字林之散圣』,然也。
子绪先生近年移居广东,较少参加书法活动,相对沉寂,但是,他并没有放对艺事的那份执着心态。相对安逸宁静的生活,少了干扰。他正可以潜心读书、写字、画画了。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当下处于书坛中心的书法存在,究竟是否『在场』还是个问题;而『不在场』的却是另种『在场』。凡事,中心都比边缘热闹,但边缘所拥有的却往往更本质一些。郭子绪的时下边缘状态,正是他实现了『天(环境)人(自我)合一』境界的理想状态。以我对他的了知,他是很满足这种生存环境与生命状态的,大概这也是耳顺之年已过的子绪理想吧。
子绪先生早年肄业于鲁迅美院,从事中国画专业。应该说,他对中国画的研习之功不在书法之下。他的画,奔放不羁,点斑驳,画风与书风也颇相合。山水、花鸟兼长,而以画梅为最善。他有『三十三株梅树山庄主人』之号,可见心迹。传统文人多好梅,子绪亦不例外。甚至,我眼中的郭子绪颇有几分西湖孤山林处士的色彩,是,他有林逋的『梅妻鹤子』的心性情趣,却无法在这个时代去圆成一个湖山的清梦。在这个很快『后』什么『现代』的时代,郭子绪竟然也会敲电脑、上网、炒股,这也真是孤独人的随缘任运、与时消息了。
一别子绪先生又已两年。回忆南国椰风中的啜茗夜谈,山中闲步,不胜区区之向往。与子绪先生聊家常、谈艺术、说文化、感人生的那份闲淡与欢愉,因为来自生命的深处,所以真切平淡而又欢愉,令人常常忆念。值此,子绪书法集出版之际,谨表祝贺,不知能否用此草陋文字算作对他错重之命的回复。
作者:梅墨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