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艺术的认知
l、学画要学会读画,看大师的作品要能陶醉其中,自得其乐,像读经典文学作品那样,能够逐点、逐线地去品味,去分解它的局部,记住每一个精彩的刻画,看他们是通过怎样的理解、怎样的脉络,勾画出如此令人叹服的画面来。看你案头的书籍和画册,就能知道你是什么品位的画家,即便是初学者,也要看大师的作品,优秀的作品。
2、面对那些精美的绘画,你会产生一种异样的冲动,爱不释手,反复斟玩,会让你触摸到大师的灵魂和脉动。那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世界,曾被他们的手爱抚过,被他们的神思经营过,你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视觉享受,你的感觉和品位将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得以提升。
3、艺术作品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们观赏的一个过程,是由情感转化成可见、可视、可品味的形式,是运用形式语言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因此,没有冲动、没有感觉的描绘,其结果就像一杯白开水似的不会有味道。有“意味的形式”是“情感生活”宣泄的需要。
二、造型
1、如何把握和追求造型趣味?所谓趣味,就是不同于自然结构的那一点。化腐朽为神奇,化自然形态为理想美化的形态,呈现一种似与不似的,既在意象之中,又在意象之外的随意、自由、不拘一格之美的形态。平面装饰性是一个手法,但同样是平面装饰处理,也有可能画得毫无意思。夸张变形必须有感而发才会生动,不要一夸张就程式化,一变形就低级。造型是感情的产物,而不是理性的产物,要自然流露、真情流露,在造型上只有夸张才能入木三分。夸张、变形、艺术趣味的追求,要多借鉴别人的艺术手法,读得懂、看得清、体悟得深刻,才能使自己得以升华,脑子清楚了,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这种艺术感受,进行了有感觉的艺术夸张,排除了描摹对象,造型的艺术味道必在画中。
三、写生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家对表现对象形态与精神关系的精辟论述。表现精神应该是写生的最终目的,精神是人的第一生命,支配人的一切活动行为,“神”即生命的体现,没有生命的肉体为“躯壳”,没有“神”将不存。“形”是“神”的基础,“神”是“形”的终极。
2、画写生要“胸有成竹”,要认真观察对象,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要在白纸上看出画的脉络和影子,要有具体的处理方法。包括构图、造型、用线和角度,许多时候角度的选择体现了一种追求和修养,有了这些观察、选择和思考,然后就要大胆用笔,肯定而不犹豫,行笔必有神。
四、线条
1、线的意义
有节奏感的线条是流动的歌。在马蒂斯的绘画中,优美的线条旋律能够突破画面而震撼人心。线的长短粗细、轻重疾徐,在画面上尽情挥舞,自由驰骋,总是成为其绘画语言的主题。我们还可以看出其另一个作用:除了勾勒形体轮廓外,还在画面上形成“互相呼应”的节奏感,随其大趋势的韵律感,也随之形成画面的“间架结构”。清代画家石涛在其山水画中用皴的斜点统领画面,使画面形成有序旋律和节奏,其手法如出一辙。
2、线的处理
①线可以按光线的强弱来处理它的粗细。一般情况下,距光近且在近视中呈截面的结构轮廓,用坚挺的细线来表现;反之距光远且在透视中结构宽厚的地方,用粗涩的线来表现。另外在画衣服时,除以上规律外,内部体积贴紧凸起衣服的地方用较细的线;悬浮不贴紧身体的衣纹位置用粗涩厚重的线。在整幅作品中,一般由上而下,由主要部位到相对次要部位,线的总体感觉应该是由细变粗,由细挺精致变为相对粗涩随意。当然,一幅好的作品,线条的粗细节奏变化体现了画家对结构的认识和对线的组织修养,对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要活学活用,不要机械套用。
②辅助线有两个作用:一是协助主线完成对物象结构的描绘;二是可以作为表现情感、情绪和语言个性的符号。运用得好,可使作品趣味十足,自然天成,产生诱人的独特艺术魅力。
③线的“简”的意义在于抓住主要体态结构,比如要从物象反映出的众多线条中找出它的主线,也就是结构的轮廓线,这是说明形体结构本质的线,它像主帅一样,指挥和制约着其他线条共同完成各种运动对象的本质结构。辅助线随主线的趋势变化而变化,对结构有一定理解后可以找到辅助线的运动规律。
3、线的情感
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也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进行直观再现,而是常常可以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线条在传统的绘画过程中走过了一个美的历程,劳动、生活和绘画中的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连续与重叠、粗细与疏密、交叉与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被沉淀和浓缩在线条里,使绘画中的线条具有了比较纯粹的审美形式感。
4、线的观察
线的本身是概括、抽象、主观处理的结果,但对线的观察和体悟并不是无规律问题。许多时候按着客观物象照葫芦画瓢,用线并无美感,甚至零乱无韵、无章法。客体的参照用什么法则作原则昵?我认为一方面看形体结构,另一方面看画线时是否按一个统一的规律来处理。假如在观察到的每一个结构的横截面用线,也就是在凸处用线,那么就应该将此原则贯彻到每一个角落,而不是此处用此法,他处用他法,如此,韵律、节奏、美感才会呈现。
5、线的风格样式
线是传统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灵魂,它在中国绘画中保存、延续了几千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结和审美品格,应该说中国画家对线的认识掌握非同一般。因此,我认为个人的风格样式只是一个小特点,而民族性才是更为博大深刻的大特点。世界经济正在一体化,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民族的就是现代的”。这句老话更显其前瞻性。对传统不是全部保留,也不全部抛弃,而是要立足于传统的精神本质来对传统做出现代性选择与融合。作为实践主体的画家更应研究传统,学习好的传统,记住:所有的天才都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智者。
五、用笔
1、中国画中讲“骨法用笔”,即用线表现形的基本意义和内容,虽然讲的是毛笔作线,但其精神实质是强调线的作用和画法。线不能脱开对象谈审美,一根曲线本无美丑,但放在最佳的位置便能产生美感。
2、笔简气壮、笔繁韵足是两个不同方面的要求。笔减气不减,笔减气增,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画寥寥数笔,情趣横生,线条刚中见柔,柔中见刚,虚实相生,无笔成趣,玩味无穷,像梁楷的《李白行呤图》就是实例。其中用线之所以显得极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是情韵的轨迹,因此“神”也就随之而生。人们常说“笔简意足”难,其实笔繁意不丢更难。在抑扬顿挫的曲调中始终压着节奏和旋律,在繁复多变的线条中始终和谐着气韵和大势,更难也更惨淡经营,唱歌时跑调很难听,作线时走调同样难看。
六、个性
艺术个性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自然的流露。许多人总是摆脱不掉别人的模式,是因为没有把感受与自身的情感接通。好的文学作品不是词藻的堆砌,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以真实的力量打动人,以澎湃的激情感染人。当你找到真实的感受,艺术个性必在其中。
七、色彩
l、工笔绘制技术
①沥粉
白乳胶调沥粉画出叶子的基本形状,叶子的体积通过沥粉的厚薄来体现,待胶粉干后通过撞水使其浸没,然后再用细砂纸轻轻打磨使其自然显露。其中应该注意的技术:㈠沥粉、胶和水的比例要符合你要达到的效果,胶大撞色时颜色附着不上,砂纸也打磨不掉,胶太小砂纸一打全部粉落,画面没有凹凸效果。㈡叶子亮的地方粉要厚,暗的地方粉要薄,有些地方还要留出一定的纸底子,这样打磨后才有效果,留出纸底子的意思是撞色时让颜色有附着处,增加厚重感。㈢撞色前底子可以是白纸,也可以罩一层底色,底色可以是同类色,也可以是对比色。㈣沥粉、胶和水的比例恰当,还会在撞水过程中使部分水色浸透到粉胶色中,造成色彩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效果。最后再通过分染来整理和突出主体结构,分染时要注意撞水时造成的明暗肌理和色彩流动的情况,灵活掌握,使形时隐时现,变化自然。
②撞水撞色
颜色与颜色在水中碰撞,流动和积淀的效果千变万化,必须通过实验来掌握。单色撞水,两色撞水甚至多色撞水,还有撞水前先做一层底子,所形成的色彩效果许多时候是意想不到的。
③罩染
㈠采取较强冷暖色彩关系的罩染,先用传统的罩染和分染的方法,将植物色的暖色如胭脂、曙红和花青等,层层调配作底子,有时也用一些水彩和进口颜色铺画底,再分染和皴出石色的冷色,如石青、二青、三青、头绿、二绿、三绿,再点缀一些朱砂色,这类画中蓝绿色被无遏制地运用,通过冷暖大对比和分染相对较单纯的蓝绿色造成一种强烈又单纯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温暖惬意、生机勃发的特殊感受。
㈡先通过单纯的花青、胭脂、曙红层层罩染,形成偏红或偏紫的底子,为了达到厚重的效果还可以在纸的背面平涂几道颜色,背面的颜色不要和正面色彩太接近,也不要完全是对比色。如要让底子呈红紫色,正面罩染时要偏洋红色,再由背面紫蓝色相托来达到红紫的效果。正面的石色分染也要控制遍数,尤其是大面积的分染不能够一次完成,一次完成时必然用色过浓,石色颗粒较粗,不能够浸染到纸的纤维里,就显得单薄,与底色不能够融为一体。
2、色彩的体会
①色彩的组织和制作是一门学问,既复杂又微妙,是一种感觉的技艺,必须在了解色彩规律与艺术法则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技术因素的作用,摆脱平庸,追求新奇,才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样式,不要排斥偏执,把偏爱的方法和技术发展到极至就会形成闪光点。
②画面的质地、线条、笔触、施色厚薄、制作程序和肌理方法所形成的综合效果,虽闪现在画面的表面组织上,也渗透到造型的意象之中和工笔绘画的新观念里,不仅表现着画家的艺术个性并且辅助了状物抒情。
作者:陈孟昕(丁山整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