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兵是我的同乡、我的兄长,一个很独特的画家,他先是为人师、后是下了海、今天又上了岸。因为画画,使得他原本被商潮拍击得欲碎将散的身心重新回归到春天太阳雨静静抚的森林,他得以拂去轻尘,去痛疗伤,是画给了他宁静的理想国,他也为画开辟了超然的境界。儒而商、商而儒,学校学的陶瓷艺术成为学校做老师的阶梯,下海经商又成为他意象油画探索的机缘。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经历,他对审美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社会身份的转变也实现了他在艺术上的跨界,是不是学油画出身已经无关紧要,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认识、美的意象的把握,有着自己的角度和深度,探索着一条与无意义物象碰撞而生发有意义风景的艺术道路。
林兵的画给人感觉是纯粹而独特的,与钱无关,与性无关,与别人无关,色彩、用笔是他自己的,题材多为荒山野林,虽然是自然风景,但给人感觉好象是梦幻中不真切的、被风吹动得支离零散的。这种别致的观察和反映角度,是表现当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和节奏快捷的时代里的人们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与环境恶化的无奈,物质拥有与风景远逝、生活富有与精神空虚的矛盾使得世人迷茫困惑、恍惚失落,“心的家在哪”这一命题集合成了作品另一方面的拷问。
纵观林兵作品,大概三类,一类是泛风景冷主题。他的蓝调《残存的风景》最能够集中表现世人活着的精神生态,整个画面是幽冷的基调,那是被岁月封存已经久远显得有些漫灭,仿佛是冰河时代的岩石,无论是水蚀风剥也好,还是记忆残破也罢。《岸》也是蓝调,以粗旷的用笔,为我们表现大海·海岸·天空的相对性,也许对于人类而言它们是有各自确定的存在形式,而对于古往今来无始无终、上下四方无边无际的宇宙来说真的是神马都是浮云,已经无所谓什么是海什么是岸。这类画的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借助给人似乎见过但又不知是哪里的风景来表现永远是变化不能恒定的感觉。另一类是老记忆泛风景。《土楼印象》没有采用一般画家用十分清晰的笔调、色彩来表现土楼,我不知道林兵是否生长在土楼里,但土楼在客家永定,以客家人几经迁徙至闽西南创造的方圆围楼,是时代盛衰治乱的晴雨表,乱时人众,治时人稀,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人旅游观赏的景物,具有历史感的家已暂行暂远,泛化的土楼也许就成了林兵的无奈、也是无数风景的无奈。我曾经写过一句诗“天地无心求世悦,尘凡有意觅神游”,与林兵的油画艺术表现或许是同样的感觉。还有一类是泛主题成意象。林兵把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不确定感以非物化的形式进一步放大,所谓的主题已经是无所谓的内容,只是他借以创作的寄体。《初秋》画中弥漫着肃杀的气氛,已经转凉的风带着秋的意旨,让大地草木由绿的畅想变黄的变奏,大片的白与灰褐、些许的黄和两三笔不经意的橙红,非常艺术地构成了初秋的旋律。此外,《小溪印象》、《有霜的季节》、《山之夜》、《风》都有一种梦中悱恻纠结、梦醒依稀黯然的味道,也许是家乡、也许是客乡、也许是还未曾到过又想追寻的远方,充满了此情此景只可成追忆的暗示性、模糊性。他还有《意象》系列,把“意象”作为主题,把不具体的风景、风物统统装到“意象”特定的方框中。这类似一些画家的无题之作,当然“无题”并不是无聊,它是画家另有寄寓不好言说之处。我看林兵的意象是想表达一种符合自己情感的“有意之象”,“意”在题外,有得意忘形之意,把客观物象变为主观意象。
看着林兵的作品,我怎么觉得他有点象浪迹天涯的吟游诗人,行走中犹含淡淡的感伤。曾经的风景也许不是最美的,因为曾经所以有味,是许许多多的“曾经”层积在灵魂深处,忘也忘不掉抹也抹不去,最后酿成老酒醇厚而有余味后劲,以至成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作品。文化艺术是需要历史感的,人幼则天真,少则茁壮,中年则沉稳,老年则慈祥,都有一种岁月积聚作用。林兵既不是西方风景画的延续,也不是中国山水画的滥觞;既不是诗中的豪放派,也不是词中的婉约派。林兵,就是林兵,一个在尘世中行走而为自己行吟的林兵。所以,林兵也有自己的美丽憧憬。象《后院》这幅作品,作品中树及树阴透着象宝玉、象翡翠一般的绿和蓝,美得不能再美。这后院就是林兵自由呼吸、无拘徜徉的梦园,是他精神上放逐自我的理想国。也许现实中真有这样的后院,但是现实中的后院绝没有如此纯净、安宁、美丽。
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林兵的瓷版画,这些作品已经把五颜六色过滤得只剩下黑白灰。这是林兵探索意象艺术的另一途径,是需要冒着被人看着类似中国画或实验水墨的危险。陶瓷艺术是林兵的本专业,他发挥了所学专业为他的意象艺术服务。《冬日意象》、《韵律》等瓷版画比其他作品显得更加纯熟、更加单纯、更加大气,把中国画的空灵与实验水墨的自由都融入其中,这会为他的意象艺术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我要说林兵因景而有画、因画而有意,不为钱而画那就为自己画吧!撇去这和那的干扰,只为了你心中的意象。如今已经有了自己可心的意象,相信假以时日这意象必会成为悦己动人的诗章。
陈鑫
2011年3月3日于厦门美术馆
作者: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