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恽格,在其绘画论著《南田画跋》中,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及其所推崇的“逸品”境界是这样解读的:“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在今天看来,这段文字竟成为理解和观赏意象派油画的重要线索。作为承袭了中式灵魂的意象派油画,追求的同样是一种超越了“形”的“气韵”。在周平的油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尝试。
采用了暖绿色调的《清平乐》,画面一派清明平和之象,给人平静欢愉之感。“清平”——太平之象,廉洁之意;寓意和谐处事,中正为人,自然能得到内心的愉悦。带着这样的心境欣赏画面,胸中自然浮现出湖如明镜,远山重重,天地间郁郁葱葱满是生发之气。这样的景象,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想象;近观画面,山、树、湖均无具象。
类似的作品还有《南乡子》、《风入松》、《苍梧谣》等。都是采用似是而非的景物来表现一种“气韵”,再用词牌名点题,或是寄托美好祝愿,或是一种吉祥象征;从而实现了古代文人画中“轻形重意”的艺术理念。“风”和“松”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意象。“松”坚韧挺拔,象征“清廉高尚”;“风”自天上而来,更添“高雅飘逸”。松与风皆不能自鸣,但两者相遇,便可作天籁之音。因而,松风相配,便含“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意,是表达友谊的最高境界。
对“形”的模糊,是这一系列作品的特征。如果观者抱有对“形”的执念,在欣赏如《水云游》、《一梦金》、《如梦令》,这样更无具形的作品时,一定会陷入迷惘。逸品山水画大师倪瓒说:“山水不过是世人心中幻境,这种幻境,是生命的自由解脱”。领悟到世间万物不过一种“虚像”,才能真切的面对内心感受,从而解脱。如果拘泥于“实形”,便是一种精神的桎梏了。水云之中,皆有仙灵;一梦之间,游遍六界。画家用试图用这些作品,表达对精神超脱的一种解读。摆脱了眼前景物,而由内心自然浮现出的景象,才能反映出人真实的渴望。于是,或见白雪霏霏,或见梨花芬芳;或梦金枝玉叶,或梦秋风送爽……因需求、感悟不同,一人一景,一人一境。于是,一副画便能变化无穷,包罗万千美景。作品《如梦令》,借着后唐庄宗皇帝一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用虚幻缥缈、如烟如蓝的画面,表达对“浮生若梦”的感叹。因词牌名《如梦令》又名《如意令》,可见此中,亦隐含了希望人生如梦般顺遂完满的美好寓意。
对富贵的追求,是重要的传统意象表现。古代文人重视精神超脱,亦追求物质富足。画家并不避俗,作品《三台令》、《金明池》是对这种世俗追求的解读。三台,为古代星曜名,主贵有威仪,泛指辅国重臣。画面用色古朴,大气端庄,隐喻“仕途”。同之前作品一样,采用词牌为画名也颇有深意。词牌为诗歌格式却不限内容,如同定下了基调,但唱出什么内容,则全凭个人。于是,一幅《三台令》,乐观通达的,便见石阶扶青云直上;位高权重的,便感端坐云雾一览众山,困顿迷茫的,或见山涧倾泻流入浊世……皆因境遇不同,感悟不同。作品《金明池》则借用池塘可以“荫地脉,养真气”的传统概念,传递“养人蓄财”的美好祝福。
潘天寿将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总结为三个词:“意境、气韵、格趣”。“意境”是表达景致的功力,“气韵”是跳脱出‘形似’的精神领悟,而“格趣”是建立在文化沉淀上的解读。今天的意象油画也应以此为追求,内容超脱而寓意深刻,在周平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祝福和思考,并带着浓浓的中式辨证“趣味”。
浮生若梦,极致的美好似乎总是触不可及;如同一幅《望仙门》,若内心浮躁,则觉画面纷乱难懂,仿佛混沌中浮动着无序的色块,哪里有仙?哪里有门?……但若心境平和安宁,则隐见山岭之颠,云雾之中似有门户大开。若心中自有仙境,则仙境必然可现。正如倪瓒所说,“画”是心中的幻境;而如何看画,则是一种悟性。
作者:雪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