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道专访】中国大地艺术家王刚:精神是从自家地里长出来的

  王刚,中国美协会员,河南省美协理事,河南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大地艺术家。

  大地艺术之“大地生长”

  “风会来消磨。雨水会泼撒它的意向。光影会重新来过。雪会覆盖掩藏,化诸形于无形。花草会装扮也会唱衰。动物会修饰也会遗臭。当然,那个真正创作的手,是四季和岁月,它将从你的眼下,带走这件作品,一直到那些你所不能目及的未来。”

  它,就是王刚(老万)的大地艺术。

  新疆木垒县菜籽沟,一个天山脚下的小村落,深邃寂静,古老朴拙。和中国诸多村庄一样,这个秘境村庄,依然面临着衰败的困境。庆幸的是,因为隔绝,这里较完整地地保留了迁徙过来的清末民初甘陕汉民的乡土风俗。为了挽救村庄文化,著名作家刘亮程,组织了一批艺术家前来认领农家宅院。刘亮程期冀用艺术的力量,呼唤人们回来。

  王刚的第一个大地艺术作品——《大地生长》,于是在这里落了地生了根。

新疆自然环境

  《大地生长》是一个占地60余亩的拙朴头像,头像造型没有种族,没有性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每一天,大地生长中,头像会出现一个新的画面,一个意想不到的崭新视觉。

  这就是大地生长艺术。

王刚大地艺术作品《大地生长》

  2007年,王刚在郑州3万平方的土地上,完成了96个头像,数以千万的观者无不震撼。从中引发的“黄土地上的民族精魂”思考,引起了当代艺术界的震动与反思。可惜这个作品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保留下来。

  “在那之后我就想做个更大的,一直在寻找。我在郑州又找了200亩地,计划也详尽到每天4000人,4000把铁锨,这几千人在哪吃饭,在哪解手等等,但是最终未能实施。很遗憾!”

王刚作品《老万大地浮雕》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5年王刚被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推荐为“首届丝绸之路乡村文学艺术绘画奖”提名奖,作为嘉宾去新疆木垒县菜籽沟参加颁奖仪式。

  几千公里,一路颠簸,抵达菜籽沟后来不及休息,王刚便带着摄像机钻到山沟里去“侦查”。

  “这里的旱田风光太适合大地生长的艺术了。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啊。”

  接下来,创意一年,施工一年。

沙湾县万古洪荒

  “做《大地生长》时有五个指向。头像造型没有身份,没有种族,没有国界,没有表情,只能用几何图形去表现,消解人的结构。头像必须概括,借原始地貌和自然环境相容。”

  “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防水怎么做,雨水怎么分流,如何利用不同时间的光线制造不同的效果等等。虽然有大的设计方案,但每天都在调整。比如这么大面积,又是逆透视,山脉起伏,只能现场目测。我每天白天不能离开,必须全程盯着这个艺术工程,晚上回去再做第二天的方案调整,几乎每晚都忙到凌晨三四点。”

  “有一次,我眨眼功夫没盯住,挖土机就把头像眼角向上挖了3米,眼角往上一挑,有了表情了,还不能补,补也补不上,只能将错就错改变方案,多挖出了1000多立方土。这些土还必须就地消化,只能堆到鼻头上,鼻头距离眼睛85米,挖掘机伸长爪子一次只能移动8米,你算算1000多方需要倒腾多少趟?就因为我一眼没盯住。”

王刚大地艺术创作过程局部

  身体辛苦,精神上却是愉快的。“那时身体严重透支,但人很快乐,因为有期待。”

  《大地生长》中的老万造像,将这样被永久地留在了新疆大地上,当地居民将在此举行大地音乐会。它已成为新疆的经典艺术地标,不仅占据广阔的空间,还会占据邈远的时间;不仅连接深厚的历史,也将连接神秘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大地艺术之“大地凝视”

  《大地生长》完成后,王刚没有闲着,而是将他的大地艺术梦越做越大。“这些年我一直在反思,我们今后怎样回归自然,回归生育、养育我们的土地?通过这样一个作品,希望可以起到一个索引思考的作用。”

  应文化学者方如果先生之邀,王刚后来又到新疆沙湾县开始更宏大的尝试。

  沙湾是丝绸之路上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交汇过的地方,所以用四个国家的人面形象来表达,名曰《大地凝视》。

  “要把民族的文化用一种形象的符号语言,通过一个和大地相关的一个造型,把信息传递出去。”

王刚大地艺术作品《大地凝视》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不断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亦是艺术家对自身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

  “比如做埃及人头像的时候,要尽可能保留原始地貌,利用它原始的沟壑起伏的节奏,来寻找最适合表达的效果。最终看到的头像,侧面边线一条线,投影一条线,最高点起伏一条线,前面还有一条线,四层。它成了一个有厚度的,有长度的,有时间概念的头像。”

王刚大地艺术作品《大地凝视》

王刚大地艺术作品《大地凝视》

  《大地凝视》四个头像各相当于十几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小,可以想象,要创造如此宏大的艺术作品,中间会遇到多少困难。王刚说,“每天创作的过程就是解决困难的过程。”

  大地艺术是换个维度看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王刚在成长,大地在成长,万物在成长,宇宙在变化。

  “静守本心,根植大地,神通远古。探寻泥土既为形式又为内涵的双重隐喻,创造多种可能的独特的根性艺术语言。”这是王刚的创作理念。

  我十分好奇王刚下一步还想做什么。

  “我想把全世界最大的河作琴弦,把全世界最高的山做琴键,大海,做舞台,蓝天作背景,面对宇宙,弹奏天覆地载之歌。”说这话时,我看到他眼里有星星般的光芒在闪亮。

  “为万千庶民造像”

  从最初的《老万系列》油画到现在的大地艺术,王刚一直在寻找一种爆发的力量。

  “油画是平面的,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冲动和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怎么办呢?用立体的雕塑来表达。雕塑不行了,那就行为艺术。一步一步很自然的走过去,并不是刻意要怎样。为了能承载我的想法,我最终走到大地里面去做大地艺术,这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崇宇宙,敬山河,铸魂魄,聚天地精气,为万千庶民造像。

王刚油画《东大殿》

  王刚的艺术创作中,最多的是《老万》头像系列,老万,寓意千千万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他们或似沉思,或似熟睡,或似微笑,或似呓语,神秘而又厚积。

  “这是一批早已被遗忘的没有面孔的人们。过时的布衣,浓重的汗与烟灰混合的男人气味,我想用久违的淳朴唤醒久居都市被现代文明麻木的灵魂。那是种不动声色的震撼,它来得很慢,但动人心魄。我强烈地渴望表达他们,因为我曾是他们的伙伴。”

  “现代文明是在这些人脊梁上长起来的。”王刚感叹道。

王刚行为艺术《泥土记忆》

  《老万》斑驳久远,原始本真。它是王刚艺术的图腾。除了《老万》系列,王刚还有《黄河》系列、《太行山》系列以及《佛光寺》系列。雄浑、厚重、温暖、明亮,是作品的共同本色。

《老万》泥塑群像

  高2.8米,宽5.4米的巨幅油画《太行山》,画面肌理刀劈斧凿般坚硬,站在画前,如看到巍巍太行的真身,更如看到“老万”的铮铮铁骨与血性、情怀。

王刚作品《太行山之一》

  高2.8米,宽9米的巨幅油画《黄河》则洪荒浩瀚,巨浪滔天,似从远古扑面而来,百代沧桑,瞬间可感。那黄河巨浪似能荡涤灵魂,让人重新感悟古老民族的尊严。

王刚作品《大黄河三号》

  无论创作什么,王刚总是把自己融入历史、融入文化、融入精神。

  他说:“精神不是去找的,它是自家地里慢慢长出来的。”

  著名艺术家邓平祥说:“王刚或者跟王刚一样的艺术家们,是能够承载这片天空、能够寄寓这个时代的真正精神的。”

王刚部分作品欣赏

王刚油画《大黄河》

王刚油画《太行之二》

老万群像

静物90年代

静物90年代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