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供御——宫廷瓷器及古董珍玩
6月2日(周日) 晚上8:00
嘉德艺术中心拍卖厅 B厅
Lot 2771
清乾隆
白玉万福庆寿如意
L 40.5 cm
此柄如意玉质坚致,包浆厚重,温润晶莹。首面雕琢“卍”字符和一只蝙蝠口衔磬,磬下结桃实。柄身线条流畅优美,如丝带波动,柔滑秀雅。柄身光素,局部黄皮俏色,鲜活灵秀。整体打磨光滑,水润细腻。蝠取其谐音“福”,桃实寓意长寿,与磬组合,万福庆寿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极为推崇如意,因此如意也成为地方官员朝贡的重要品种,凡举皇帝登基、大婚、元旦、万寿等节庆,无不以精美华贵的如意作为进献珍物。此柄如意不论在玉质选材,还是雕琢技艺上,无不采上乘之选,精雕细琢。图案采浅浮雕刻成,用刀讲究,起伏有致,舒展精致,造型典雅,做工精细,寓意吉祥,是难得的传世佳品。
Lot 2772
清乾隆
白玉杯一对
D 6.5 cm;D 6.6 cm
来源:苏富比香港,2002年5月7日,Lot 615。
玉杯,古称玉盏,亦作“ 玉琖 ”。清代至乾隆时期,玉器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种类亦甚繁多。但玉质用品终归少数,且非常珍贵,不能普遍使用。除帝王外,宫中其它人使用玉器的规范,较瓷器、漆木器以至金银器的使用更为严格。清宫用玉,每每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此对玉杯取上等和田白玉琢制而成,玉色洁白,自然柔丽。杯体直口,杯身弧度自然优美,打磨精细圆润,抛光细到,柔美可人,杯身素雅无纹,完全以玉质及器型取胜。
Lot 2773
清乾隆
白玉阴刻御题诗三清茶碗
D 10.8 cm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来源:苏富比香港,2005年5月2日,Lot 526。
本品精选上等白玉雕琢而成,质地莹洁,润若鲜荔,造型轻巧细薄。外壁摹刻乾隆御制《三清茶》诗。诗云:「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原诗见《清高宗御制诗初集》 卷三十六。
《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初集·卷三十六之十七》
御制「三清诗」茶碗,为乾隆、嘉庆两朝在重华宫茶宴上使用的特制御用茶具,传世所见以瓷质者为大宗,漆器与玉器则十分珍罕。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隆御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句,近臣得拜茗碗之赐。由此可见,三清茶碗之名贵,故素为藏家所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天津博物馆藏品
Lot 2774
清乾隆
白玉仿古龙纹蟠螭钮鼎式盖炉
H 14.8 cm
来源:佳士得香港,2002年4月29日,Lot 519。
乾隆皇帝酷爱白玉仿古雕件,历代名品都是其仿古对象。不过,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则是对商周青铜礼器的仿制。有如本品的造型、纹饰都富有摹古之意,是一件极具仿古之风蕴的陈设用器。参考曾于2016年由法国吉美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同举办的展览中,一套由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藏的碧玉炉、瓶、盒三式,我们可知,此件拍品应是炉、瓶、盒三式中之炉,用以焚香。炉身四圆柱状腿,两侧饰冲天耳,外壁纹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缠绕在一起的螭龙纹;下层开光内浅浮雕“寿”字。更为难得的是,配有镂雕趴伏状蟠螭钮盖。其玉质润洁,抛光精细,雕工细腻,形制规范,端庄典雅,寓意美好,应为乾隆时期宫内造办处之作品。
Lot 2775
清
竹雕仕女读书香筒
D 5 cm
H 20 cm
香筒配硬木盖、底,直筒身,圆口,盖顶有圆孔,包浆浑厚明亮,形成典型的枣皮红。香筒外壁运用浮雕、透雕相结合的技法雕刻二姐妹于庭园一角共读画面,两仕女身姿优雅,手指纤长,发髻高盘,五官小巧而集中,体态修长匀称,衣带当风,极显灵动婀娜,形象真切地表现出古代大家闺秀娴雅稳重的风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仕女旁一随从童子携油纸雨伞及行李包裹,似在认真听二姐妹读书窃窃私语声;庭院之中青松嶙嶙,穿岩而出,蟠曲如龙,错落有致;怪岩重迭,组成衬托主题的背景,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景物的层次。本品构图丰满,疏密安排得当,使整个构图连成一气,既生动又自然,既和谐又统一。
Lot 2776
清早期
竹雕东山报捷笔筒
D 13.5 cm
H 16.6 cm
来源:Sydney L. Moss NY,Lot.23,2000年3月24;
据记载,笔筒最早出现于宋代,到了清代,制作更为讲究,制造笔筒的材料中,以古竹最受文人墨客青睐。此笔筒平口直壁,镶口及底,具三矮足。外壁陷地深刻、浅刻、镂雕等数法兼用,刀法圆润而严谨。林壑之间,人物顾盼,高古传神,线条流利劲挺。器身通景式刻划历史上著名淝水之战中“东山报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题材。一位高士神态高雅、神情专注。身旁仕女及童子相顾低语,眉目传神。又有童子伺立、煮茗,意境恬然。远处军使策马而来,举旗报捷,乃点题之处,佩冠者当是谢安。画面中谢安的胸有成竹与信使策马举旗形成动静鲜明对比,且画面舍去战争场面,更衬托了谢安运筹帷幄、从容潇洒的风度。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整器庄重古厚,人物生动传神,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趣。线条流利劲挺,可见刀法精湛。然以笔筒仅有器壁空间精湛呈现丰富场景内容,可谓匠心独运。
Lot 2777
清乾隆
邓渭制竹雕诗文笔筒
D 8.2 cm
H 12.6 cm
诗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薕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款识:乙卯夏六月于话雨山房,云樵邓渭
钤印:邓渭
此件清乾隆邓渭制竹雕诗文笔筒,皮壳温润,色泽赤红,古意盎然。截竹为器,仅在底部利用竹节做出三足,天然雅致。筒身阴刻隶书诗文一篇,选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陋室铭》。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落款“云樵邓渭”即清乾隆年间大名鼎鼎嘉定竹刻大家邓渭竹刻名家邓渭。乙卯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邓渭。
邓渭,字得璜,号云樵山人,嘉定人,其父邓孚嘉字用吉,叔邓士杰号贯伦,皆以刻竹名世。活动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自幼师承家学,工薄地阳文,善镂花卉、人物,尤长于浅刻行楷小字,秀劲雅饬,为当时第一。张廷济曾云:“嘉定竹器刻字,乾隆朝云樵山人邓渭为最。”《竹人传》称其:“善镌印章、笔筒、秘阁,行草得羊欣法度”。其性嗜酒,非极乏时不轻奏刀,偶有所作,世人皆珍如拱璧。
邓云樵刻字艺术在嘉定竹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刻字均为自书,雕工与书法融为一体,运刀爽利遒劲,一气呵成。此器刻字清隽洁净,布局疏朗整齐,刀法细腻圆顺,实为邓渭竹刻佳作。
Lot 2778
清中期
王梅邻制竹雕诗文笔筒
D 6 cm
H 12.4 cm
诗文:
春读书香满座,飞红入砚池,催人了功课。
夏读书趁暑清,虫多莫燃烛,叶上有流萤。
秋读书好时节,奋笔赋秋声,阁笔见明月。
冬读书如女工,月得四十五,不负烟火红。
款识:丙申秋九月之坐録吴山尊四时读书乐 梅邻山人
笔筒竹制,色泽红润,底端微凸竹节,底部利用竹节做出三足,天然雅致。整体成圆筒状,包浆润密,保存完好。筒身并无纹饰,以双钩刀法刻吴山尊《四时读书乐》全文,洋洋洒洒,工整俊秀,以刀代笔,流畅稳健。文后刻“梅邻山人制”铭款,为清代中期嘉定派竹刻的代表人物王梅邻之佳作。其行楷竹雕作品字体遒劲挺拔、潇洒飘逸,行刀稳健、锋棱毕现,颇具金石味。
吴山尊,即吴鼒(1756-1821),字及之,一字山尊,号抑庵,全椒人。乾隆42年拔贡,51年副贡,57年举人,嘉庆4年成进士,由翰林院编修,仕至侍读学士。著有《吴学士诗文集》、《百萼红词》等。
王梅邻,名恒,字筠谷、茂林、仲文。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嘉定人。梅邻世袭家学,曾祖父王之羽师事吴之璠,潜研竹刻艺术;之璠无子嗣,吴家创流派王家承袭,至梅邻四代嫡传不灭。擅采北宗画法入竹刻构图,风格隽永耐人寻味,堪称嘉定派竹刻艺术之中流砥柱。王梅邻早期作品崇尚古法,中晚年作品变法,另有阴刻法皆精妙绝伦。本器可窥探王梅邻艺术风格演进的轨迹,具有时代分水岭的重要作品。清代中期,竹刻艺术渐趋于秾华浮丽,古朴典雅日少;惟梅邻恪守高雅清朗的审美意蕴,同一时期的竹刻家难有与其颉颃者,显赫声誉犹胜父执辈。
中国嘉德2019春季拍卖会
预 展
5月30日—6月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嘉德艺术中心
拍 卖
6月2日—6月6日
嘉德艺术中心
作者:中国嘉德拍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