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张松
安徽桐城,小城巨心。其文脉悠久,兼蓄吴楚之长,可谓江淮流域特树一帜。继李公麟之后,艺者数见不鲜,风骚独领,更在风起云涌的近代社会文潮中光芒四射。
张松的祖籍,便是此处。
故乡,乃人们记忆中携带着的某种深情厚悟。而艺术,则是人类的故乡。深谙故情的张松坚持“艺术心灵的冲动,来自于我眼中的世界”之理念,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既尊传统又主创新,师法自然,独辟蹊径。在还原自然面貌的基础上,加入山水性情与古风流韵,并辅以个人情趣,故作品面貌多元,或灵动洒脱,或雄浑壮丽,亦或清润秀美,但整体均意境冷逸,笔法沉稳,有着古朴秀逸的傲然之势。
作为一名艺术家,张松胸中淹博,笔下氤氲,又天骨开张,正而不拘,雄强茂密中极具向心力。而三十年的军旅生涯又赋予张松极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可谓军中矫龙,名士静山。五十余年以山水为媒,是造物,亦铸己。精力内含,大地为卷,是怎样的一种气魄?
故人生大于艺术,道义重于笔墨。
大峡飞瀑 2004年 420*160cm
五百里黄山和千年徽文化的深遂,新安画派的溯源滋养,山水初心的不忘,加之基本功纯正及多年系统训练,使得张松不仅擅画平淡天真,也能下笔雄伟。如《黄山朝晖》《新安山水图》等巨作气象恢宏,或壮丽,或秀美,笔墨表达语式严谨,江南山水则更洒落,山沓水匝的平远图式中,纷呈着现代江南明润清绮的种种诗情画意,江萦波绕,蕴藉深长。
宋代山水强丘壑,明清山水重心境。张松因长年奋斗在一线,重丘壑的观念已渗透到血液,作品强调山脉气势和龙蛇韵味,这是自动生成而非刻意为之的自然结果。他又将青绿山水的传统画法加以现代化演绎,以更绚丽而不艳俗的色彩融入山水结构,将宋人博大而单纯的外在构造与雅致而精微的笔墨趣味相容,预示着山水艺术的创作取向:努力寻找“色墨相融”却“色墨无碍”高贵而现代的精神。
小镇静悄悄 1999年 196*98cm
张松,号庐州师山堂主,生于1952年8月,芜湖人,祖籍桐城。先后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艺术系国画专业、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六、七、八届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中国画学会主席。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合肥、芜湖、法国巴黎、芬兰赫尔辛基、韩国首尔、日本京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曾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及中外交流展并被国内外有关艺术机构、团体、博物馆、美术馆、拍卖行、画廊、企业家展示、拍卖、收藏。先后出版《张松画集》等六种画册,另有数百件作品刊登于国内外的艺术报刊和杂志。
2005年被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2008年作品《黄岳春晖》、《清凉世界》由神州七号宇宙飞船载入太空,巨幅国画《新安春韵》(540cm×238cm)被收藏,并在国庆60周年华诞之际悬挂在大会堂二楼大厅;2012年创作《新安山水图》(560cm×246cm)等。
军旅巨构
“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在众多战士当中,我会画画,而在很多画画同行中,我又是一名军人。”
对张松而言,军旅生活是种绝佳体验。既难得复制,亦内涵深刻。因此,当接到要去北京办个人画展的消息时,他就想到要把在部队中体验到的军旅生活通过笔端体现出来。“我的成长离不开部队这颗大树的滋养,不应该放弃所熟悉的军旅生涯而去创作其它。同时,部队、军营这个大环境也培养了我,我必须回报和感恩。”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和各种资源,而且,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战士,因而他想,作为一名部队画家和山水画家,应该发挥所长,将两者结合起来表现和创作。
故,其潜心五年,集三十年感悟于一体,创作出当前中国唯一一幅以国防为题材的画作《华夏万-里边关图》。此杰作中,不仅有中华民族各地的山水景色,也包含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从搜集素材到创作完成历时五年,画面以南沙为起始,依次展开,西沙、北部湾、中越、中印、中俄、东海和南海等,祖国边关尽收眼底,画面构成完整,撤之可独立成章,合后有江山千里之势,却又不失文人之境,城市山水也立于其中。
华夏万-里边关图
这次创作可谓殚精竭虑:从西沙群岛一个哨所、一名哨兵开始画起,然后经过海南岛、中越边界、中印边界、中农边界、中俄边界、中朝边界、黄海、东海、南海整个一圈到深圳的罗湖桥头。1997年时香港还未回归,创作这幅画的时间是在1992-1993年,所以就只画到罗湖桥头。画中有森林,沙漠,草原、城市、乡村、海岛,体现了整个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春夏秋冬。观者可以在一天中领略中国的山河湖水和四季变化,在南沙过夏天,在东北过冬天,并通过这张画激发人民对中国地理的基本了解,激励大家的爱国之情。
桐城市美术馆及张松艺术馆
这幅画的创作得到了部队和国家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但因为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不同,驻防的部队也不一样,作品的信息量非常大。“当时创作此画时完全没有想过艺术市场是否需求,全然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艺术家的责任担当。一个艺术家必须要有坚持正能量的心态,做到初心不改。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军旅出生的艺术家,这种社会责任担当感必然更加强烈,也必然需要付出更多。”即便如今艺术市场繁荣,张松中国画作品亦有一席之地的时候,他仍对三十年的军旅生涯念念不忘:“无论是我的艺术青春还是人生阅历,都和部队息息相关。”更珍贵的,是张松铭记于心的艺术责任。他谨记艺术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回归于人民的宗旨,不负人民养育之恩。最终,这件深藏其心的巨作被他捐献给了家乡桐城,充分体现了一位艺术家拳拳爱乡之情。
张记艺趣
自古以来,江南艺风冠天下。
张松诞于山水间,其作亦“江南秀色亦苍劲”,却又别于常规南派风貌,而是自成一格,业界俱称其为“张记艺趣”,这也成为他人理解其作的重要基因密码和创作方法论。
“在从事江南山水的创作中,我是很有情怀的。但又因为我是军旅画家,在创作军事题材有关的山水画时会前往祖国的西部、东部、南部生活,这些地区的山水又会带给我新的冲击。”江南山水妩媚、温柔,但张松会选择用坚强厚实去反衬,用逆向思维来表现,使江南的妩媚更妩媚,“所以看到我的江南山水画时,会激发观看者对人生、生活和祖国的热情向往,而不是无病呻吟或小家碧玉,我希望传播的是正能量。”故“张记艺趣”实是张松对生活和创作的某种悟性:“你要表现、要传达给别人的是什么?这很重要。而且传达一定要与众不同,艺术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这样的艺术才会有新意和生命力。”同样画山水,他重视用自我角度、眼光去观察、感受。而作为一名艺术家,如何能拥有这样的眼光和感受很重要,这牵涉到每个艺术家创作和人生历程中的提升和修炼,以及人品养成和眼界提升,这些都得益于更多画外功的历练。
春水泛舟 1998年 280*160cm
国民艺术中,山水是极为独到的象征,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国画需要一定的书写性,即发挥毛笔的笔法。画中能否看到用笔、能不能见到笔,这都是基本功底。但见笔的同时还需藏锋,毛笔是有笔锋的,但我们要把它藏住,这样才能揉进画里。”张松对笔墨有见解独到:“如果笔锋毛躁,画就苦涩、火气、干巴、没有灵魂。就像人的性格,不要太霸道。用笔上既要看到笔但也要体现出笔的内涵和柔性,要柔中有刚。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画中的笔法看出这幅画的品味、气韵和内涵。怎样使山水更加厚实、接地气,这是一种悟性。”
除却笔墨、深谙水法,张松作品中的色彩同样浓烈单纯却个性普世,“水墨神奇无比。墨分五色,中国传统绘画中‘墨'千变万化,很多时候,‘五颜六色'也不一定能达到它的高度。所谓“色彩',我在用水墨时就把它当成‘色彩'去画,而并不是为色彩而色彩。墨分五彩,我可以把没有上色的山水和自然界有色物象、感受、意境揉合一体。创作中虽然用的是水墨,但依然会借鉴自然界的色彩去表现和创作。虽未染色,但感觉染色,即虽无胜有。”在张松看来,一幅优质水墨在用墨上达到惟妙惟肖时,色彩是多余的:“有意识的色彩是多余,无意识的色彩是丰富。人的口味是多元的,不要用一种口味替代所有。有些作品创作时如水墨的色彩感不足时,可偶尔赋色烘托,但这不是目标只是手段。”
虽重传统,但张松坚持学而不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西方绘画较具象,用焦点透视去观察事物。我们的传统是用散点透视,是为我所需而透视,我想要这个山头就要这个山头,不想要就可以去掉,意境表达出来即可。”东西文化里,具象和抽象有不同解释和不同感受,张松认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是照境:“重点在于表达人的情怀和情感。我们继承传统绘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精髓,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去克隆。”
春山春晖 1992年 260*145cm
因此,他既有扎实的学院功底,作品却毫无学院派的僵化与套路。“学习须有学院精神,但学的最终目的是出来而不是进去。学习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传承和创新间会往往产生摩擦,强调传承的要求复制古人作品,强调创新的又没有中国画的特点,可谓无本之源。”对他而言,学习时可以模仿,但当自己面貌出来时就要赋予新的思想和手法。同时,创作中还要注意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感觉和悟性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从而引起别人的共鸣,要表现出来给大家了解和感受,这就需要艺术家站在时代高度与生活深度之上,去积极关注那些具有感染人、吸引人的沸腾生活景象,创作更多的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精品力作。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主心骨,要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发声。”
文化精粹出新语,大浪淘沙许沉金。笔墨腾挪间,展现的实是时代巨变中贤人对文脉延续的期许与唱咏。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