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论南宋扬无咎《雪梅图》绘画技法渊源与影响
暨南大学文学院古代书画研究班习作
作者:戴卫国
美术史上记载:画梅开创者是花光寺僧仲仁,扬无咎是仲仁的弟子,把仲仁以墨染花改为淡墨白描,称之为“圈瓣法”,更好地表现梅花的清研之态,被誉为“花光后一人”。扬无咎创造圈花不着色的画法,对后世影响甚大,数百年来在画坛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今天笔者就以扬无咎所画的《雪梅图》绘画技法渊源与影响展开多维度的讨论。
《雪梅图》卷 纵二七.一厘米 横一四四.六厘米 绢本 故宫博物院藏
一:《雪梅图》作品介绍
图绘覆雪梅枝、竹叶。画面无款,钤朱文“草玄之裔”,“补之”、“逃禅”三印,左下角有宋人“海野老农”的题跋。此画构图简练,以绢地托衬出横斜的梅竹,造成一种清野的意趣,梅枝交错,疏密有致;梅花有含苞、待放、盛开之姿,在单纯的画面中显出丰富的效果:用笔劲逸而气势相连,描绘出了梅花傲雪凝寒的性格。
二:作者及绘画风格介绍
扬无咎(1097—1169) 字补之,自名村梅,又号逃禅老人或清夷长者。两宋之际著名画家,尤擅画梅,开墨梅之派先河。
无咎画梅,以墨线圈花,以重墨点蕾,以泼墨画梢,老干一笔抹,墨间留出飞白,虚实相间,纵横如意,把苍皮斑驳的老干表现得真实而生动,画出的梅花朴素而有雅韵。用淡墨打底色,至梅枝留白处为雪,整个背景空间在反染淡墨作用下,形成阴沉的雪天场景。
三:《四梅图》作品介绍
纸本墨笔 丛三十七.二、横三五八.八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扬无咎真迹多已不复存,仅《四梅花》和《雪梅图》传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纸本墨笔《四梅花》图,是其六十八岁杰作。图分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幅,并各赋词一首,画面生气盎然,书体遒劲秀丽。杨无咎《四梅花》图笔法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直接影响到元、明、清的许多画家,即使现代画家画的梅花,也常能见其笔法的痕迹。
画面自左而右分段画梅花未开、欲开、盛开与将残四个阶段。未开一段枝头已着花蕾,但一切都尚在静静地蓄势之中,就连梅枝也画成未得疏张的样子。欲绽一段便有少许耐不住的花苞微启丹唇,有了绽放的势态。到了盛放一段便是繁花似锦,含笑而开,此时的枝桠也极尽舒展。
四:师承僧仲仁 被誉为华光后一人
浪迹丛谈11卷 卷九 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五:扬无咎的影响力
扬无咎侄子扬季衡、外甥汤正仲、同乡刘梦良、弟子徐禹功都是江西人,形成扬无咎所创画水墨花竹的江西画派。
扬季衡,画墨梅得法,又善水墨翎毛。
汤正仲:字叔雅,号闲庵,江西人,扬补之外甥。善画梅、竹、松、石,清雅如传粉之色,水仙、兰亦佳。善画梅、竹、松、石,清雅如传粉之色,水仙、兰亦佳。自来墨梅尖以白黑相形,正仲始出新意,为倒晕素质以反之,得舅扬氏遗法,自创倒晕法,酝借敷腴,青出于蓝。传世作品有《霜入千林图》、《梅鹊图》等。
刘梦良:南昌人。按图绘宝鉴作蜀(四川)人。善写墨梅,宗扬补之。
徐禹功:自号辛酉人,南宋画家,工画梅竹,江西人,布衣,爱写梅、竹,以清高自励。画史本无考,唯从赵孟坚在其《雪中梅竹图》卷后的题跋中得知其为扬无咎的弟子,得扬无咎潇洒之趣。从他自署“辛酉人禹功作”来看,他应出生于1141年,但卒年不详。在扬无咎“奉敕村梅”的传人中,徐禹功算是比较有成就的一位画家。但由于其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只能从此幅《雪中梅竹图》卷中来窥其艺术风貌。
赵孟坚(1199年-1264年),中国南宋画家。字子固,号彝斋;宋宗室,为宋太祖十一世孙。曾任湖州掾、转运司幕、诸暨知县、提辖左帑。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擅梅、兰、竹、石,学扬无咎一派,尤精白描水仙;其画多用水墨,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笔势流利姿媚,近于草书,为赵孟頫、文征明画墨兰开创先河。
宋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纵二四横二三 上海博物馆藏
六: 综述
南宋时期,绘画开始拉近景深,刻画局部,《雪梅图》画面从左上角向右下侧辐射,大面积留白,笔触简洁,符合南宋士夫画文秀雅致的风貌。南宋绢画普遍渲染背景,施用花青或者赭色。作品并未着色,仅用淡墨渲染背景,浓墨勾勒梅花竹叶轮廓,用烘染留白表现积雪效果。南宋士夫、文人作画以自娱为主,出现一批文化素养与艺术造诣高的贵族、官吏及僧侣,如米友仁、江参、赵伯驹、赵伯骕、扬无咎等等。这些士夫画家以书画作品作为交流手段,相互馈赠,不以获利为目的。扬无咎及其流派的风格为,多在纸上用水墨作画,以书入画具有书法的笔趣,不局限于追求形似,抒怀寄意,秀逸天然。题材方面多为梅兰竹石与水仙等寓意高洁的主题,以表达对于时政的不满。
徽宗见到其所绘梅花与院体风格迥异,戏称为"村梅",扬无咎却毫不介意,并从此以后画梅必题"奉敕村梅",可见饱读诗书带来的幽默与自信。宋、元、明、清人题跋,更与作者穿越时空进行人生态度的唱和,一位元代藏家在题跋里写道,"愿托岁寒为伴侣,一琴一鹤老丘林"。中国画之独特在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面对《雪梅图》这样的南宋士夫文人佳作, 不应局限于绘画的有形表达中, 更需要了解创作时代背景、作者的高洁品格以及处世态度,方不啻为深入理解古代文人书画精髓的有效途径。
参考数据:
中国法书全集
中国绘画全集
朱绍良老师课件和电子数据数据
中国知网
雅昌艺术网
石渠宝笈
草衣戴卫国论 辛丑牛年 二月初二 于花城珠江南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