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是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此前,陈履生先生接受了《中国文化报》的采访,本文是采访的文字。
中国现代考古学10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它为研究中国历史,了解和认知中华文明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和基础性的史料。10年来,中国文博事业的最大变化就是全社会和全体公民对于文物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于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加强。
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依托于考古和博物馆所显现出来的时代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保护的前提下,其广泛性,深入到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从地下到地上,从可移动到不可移动,从不同的形制到不同的规模,都表现出了这个时代中文物保护的力度,而这一切都和全体公民的觉悟和认知有关。然而,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依然是一个问题。尽管10年来我们取得了成就,尽管10年来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有了普遍的提高,文化遗产地内的“到此一游”的刻画几乎绝迹,而博物馆中的观众明显增多,可以作为佐证。但是,在整体上还有所欠缺,还远未达到理想。显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也需要有极大的耐心。这是很难通过弯道超车就能实现的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难以避免,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工作,使公众和社会对于文物事业有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理解。
10年来,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增多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当下中国文物保护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护文物的水平;另一方面受制于经济能力以及各级政府的作为,往往是捉襟见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跨越一个历史时期,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之内,利用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提高全体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的认识,更多的引导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人民的创造,这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基于教育,今天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有了普遍的提高,可是,依然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保护和利用的水平。10年来,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在政府层面上不断出台有关的文物政策,并引导文物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可能在总体上,或者是站在在来的立场上,这只是一个中间过程,一个历史阶段。而在今天高度普及的基础上,依然存在着如何提高的问题。这不仅是公众认知水平的提高,还有管理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的提高。
公众的关注,公众的兴趣,以及公众的引导,是这10成就的基础。可是,必须看到当下文博界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问题,在引导公众方面对于公众的误导和伤害。虽然它反映了诸多社会问题,但文博界自身需要检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错误导向转移了公众对于文物本体和文化内涵的关注,而商业化和娱乐化则暴露出了在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上的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问题。文博事业,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既要发展,又要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既要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又要引导公众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之中重要的是通过正常的教育让公众了解文化和商业、文化和娱乐之间,如何是高雅,如何是低俗?而文物考古界和博物馆本该是清净之地,是陶冶性情,是审美场所,其独立性和独特性,其品格和品性,都是极其重要的。显然,我们的博物馆,包括那些文化遗产地,要更多的依托于学术研究的深度来提升文化内涵,用文化和审美的魅力来吸引公众,而不是用世俗的潮流来误导公众。
应该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文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从而让公众认识国家和文化的历史,珍惜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和创作,这正是我们未来10年所需要做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