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08-12 08:46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7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刘媛低代码·超空间——数字光影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数字光影艺术如何展现视觉张力
2024年7月5日,“低代码·超空间——数字光影艺术展”在重庆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刘媛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旨在思考在数字信息主导的时代,数字光影艺术如何展现视觉张力。以"低代码·超空间"为核心,旨在通过低代码技术简化艺术创作流程,促进艺术家与工程师的紧密合作,推动视觉艺术的创新和传播。展览强调美术馆在知识生产和视觉传播中的新角色,以及在区块链、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影响下,美术馆如何以创新思路和策略引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与发展。
展览现场:数字艺术发展和创新的丰富叙事
本次展览汇集了一系列跨越不同媒介和年份的数字艺术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们对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深刻探索。从车建全2018年的《松》到周杨小晓2024年的《自由生长》,作品涵盖了影像、数据生成影像、艺术微喷、循环视频、数据互动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了数字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展览现场
费俊的《生命花园-金》和李一凡的《将晚》等作品,通过数据生成和影像技术,探讨了生命、时间和自然的哲学思考。缪晓春的《豪饮图H2O》和庞茂琨的《再副本》则利用艺术微喷和影像截屏,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复制技术的反思。田晓磊的系列作品《女神的代偿》等,以其循环视频形式,提供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UFO媒体实验室的《溢出》则以其可变尺寸的影像,挑战了传统展览空间的界限。熊莉均的《变形记》通过镜面不锈钢油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而余春娜的《漫游》和张海超、李琨的《波形之拟态场域》则通过实验影像,探索了影像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郑达的《感知游戏》作为一件数据互动装置,不仅提供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互动的机会,也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互动性。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数字艺术发展和创新的丰富叙事,为观众提供了一次视觉和思想上的盛宴。
策展人:王春辰“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对当代艺术多元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2023年7月7日,“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与Waterfall艺术基金会创始人凯特·申共同策划。
展览现场
策展人王春辰策划的韩国艺术家四人展展示了李镇雨、张真源、李承熙、申联浩这四位艺术家如何在深入研习韩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现代艺术理念,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通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验和探索,跨越文化视角,学习并融合现代艺术精髓,从而认识到艺术的真正沉淀源自艺术家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材料、制作工艺和艺术方法的深入探索和精益求精,而且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精神的修炼和自我升华,体现了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对传统艺术思想的现代转译。王春辰认为,这种对艺术观的坚持与推进,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脉络,对泛化的当代艺术类型化或趋同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览现场: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传统艺术思想的现代转化
展览现场
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李镇雨以其精细分层的韩纸木炭作品传达静默状态;张真源结合韩国传统与当代抽象创作,探索意识与色彩;李承熙通过陶瓷探索材料与空间,挑战传统认知;申暎浩则将水墨技法进行现代诠释,反思生命与时间。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展现,也是精神修炼和个人艺术理念的体现,反映了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传统艺术思想的现代转化。
策展人: 杨鉴 王迈个展“绘画山Huì Huà Shān”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体验王迈对时代的深刻揭示和对未知的毅然前行
2024年7月13日,王迈的新个展“绘画山Huì Huà Shān”在蜂巢北京开幕,此次展览由杨鉴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王迈通过“绘画山”这一概念,将他的艺术实践描绘成一场攀登与深究本质的旅程,反思传统绘画性在现代艺术中的转变。作为“圆明园”艺术家群落的重要成员,王迈自90年代初就开始构建他的“整体艺术”构架,涵盖多个艺术领域。近年来,他将即时反应现实状态的创作模式,转化为对状态的梳理与聚集,形成一种自然而又有趣的过程。王迈挑战艺术媒介与语言的静态格局,解构并重构现代主义传统,质疑社会对物质的依赖和迷恋,并探讨其对时代感与意义感的影响。他也是最早探讨中国消费主义现象的艺术家之一,以园林造景般的绘画模式和复古的画面特质,重新审视消费话题。王迈的作品融合了波普艺术、商业拼贴画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本次展览的绘画作品,如同一个巨大的聚合装置,邀请观众步入一个梦境般的山中,体验王迈对当下时代的深刻揭示和对未知方向的毅然前行。
展览现场:一个丰富的视觉叙事世界
展览现场
在王迈的个展中,观众被邀请进入一个充满丰富视觉叙事的艺术世界。展出的作品《绘画山 No.6》以其巨大的尺幅和油画的质感,展现了王迈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深刻探索,将观者带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空间。《直播 No.3》则以现代元素捕捉了数字时代的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芝女丹 No.1》和《芝麻芝麻开门吧 No.1》则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象征性主题,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神秘和想象的世界。王迈的这些作品不仅在技法上展现了精湛的油画技艺,更在内容上呈现了艺术家对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与回应。
策展人: 何伊宁 相地堪舆:图像、田野与地理的诗学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地理如何成为回应和思考当代社会复杂议题的平台
2024年7月13日,“相地堪舆:图像、田野与地理的诗学”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何伊宁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不仅试图展示艺术家对中国地理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在探索地理如何成为回应和思考当代社会复杂议题的平台。此外,策展人将展览视为一种“开放的实践”,试图考察中国艺术家个人经验、地理知识,与生态、地缘话语之间的联系,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实践提供一条“脚踏实地”的路径。配合展览的公共项目,包括学术圆桌、艺术家工作坊及相关的公教活动,旨在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深入地理,体验文化,感知生态,从而激发对人类与自然、技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展览现场:探索自然、历史与未来的艺术之旅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坤舆寻址"、"地质感知"、"基建考古"和"幻乡诗章"四大板块,深入探讨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地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诗意地回应当下议题。艺术家们通过摄影、影像、手工书等媒介,记录并反思了自然与人类、技术与生态的复杂关系。林舒的《塔》系列、塔可的《洞天新录》、郭珈汐的《灵山记》等作品,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深层探索。陈萧伊、贺子珂、李勇等艺术家则以地质学视角,探讨了自然与人类共生关系的变迁。吕格尔、张北辰、冯方宇等人则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揭示了现代性与地缘政治的交织。朱英豪、郑安东、刘雨佳等艺术家则以诗意的笔触,回应了殖民主义、生态和地缘空间等议题。程新皓、于渺的展映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对记忆、时间和空间交汇的探索。整个展览引领观众思考人类在自然和技术演进中的角色与责任。
策展人:苏伟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体验王广义大型视觉方案背后的本真状态
2024年7月18日,“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画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苏伟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呈现了王广义自1993年后的全部创作手稿,每个片段都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特质,希望观者能通过这些兼具私人性、创作思考和笔记性质的手稿,体验王广义大型视觉方案背后的本真状态,看到王广义做出的突破窠臼与教条的尝试。
展览现场:一窥王广义思想流变的脉络
展览现场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得以深入探索王广义自1993年以来的创作轨迹,通过250余件珍贵的手稿,一窥其思想流变的脉络。这些作品不仅包括《大批判》、《重叠的现场》等标志性系列,还有那些复杂多义、难以简单归类的《无题》系列。王广义的创作实践,从平面绘画到立体雕塑,再到引人入胜的空间装置,展现了他对艺术表现力的不懈追求。他的作品刻意淡化艺术家的个人色彩,以一种中立、无指向、无立场的姿态呈现问题,挑战观者的传统审美预期。王广义的艺术不满足于被动的观赏,而是激发出一种强大的能量场,吸引并吸纳观众参与,使每一位观者都成为作品生命力的共同创造者。这种雄心勃勃的创作理念,不仅证实了王广义对艺术表现有效性的高度自觉,也体现了他将艺术作为连接个体与世界的动态媒介的深刻认识。
策展人:王欢 民间自有序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引发对民间自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重新认识
2024年7月20日,“民间自有序”在美凯龙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王欢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深入挖掘了"民间"这一概念的多重内涵,探讨了民间经验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之间所扮演的角色。展览认为民间不仅是传统继承与原生经验的体现,更是民间智慧与自发秩序的源泉,挑战了现代性话语对民间的刻板印象。通过展示来自不同领域的作品,包括当代艺术家与传统艺人的合作、跨文化创作、民间田野文化研究等,展览揭示了民间经验背后的个体认知、疾病观念与现实困境,以及与之相应的群体秩序、自我疗愈和精神寄托的发生机制。展览提出的问题触及艺术的潜能、创造冲动的根源、自我疗愈的效力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定位,从而引发对民间自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重新认识,将其视为实现个体自治的潜能。
展览现场:关于民间真实与隐喻的深刻对话
本次展览以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展陈设计,巧妙地利用美术馆的空间布局,将观众引入一个关于民间真实与隐喻的深刻对话。一层展厅的明亮与对称秩序,与二层相对晦暗、充满神秘感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空间上的安排不仅呈现了民间的双重面向,也暗示了可见与不可见、表层与深层之间的错位关系。在一层,作品的中轴对称布局在充足光线的照耀下显得井然有序,而在二层,幽暗中的艺术作品似乎携带着更为强烈的民间能量,主动向观众传达其内在的生命力。
展览现场
策展人精心设置的这种空间对比,并非将民间的两种状态隔离开来,而是通过楼梯上的字串等细节,提示观众民间的自发创造力与生命力可能指向个体自治的潜能。整个展览不仅是对13位/组艺术家45件作品的视觉呈现,更是对民间经验、个体认知与群体秩序交互作用的探讨,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启发与反思的艺术空间,体验并思考民间自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真正意义。
策展人:策展团队“有金小组:有记花房”和“应歆珣:过曝的金丝绒”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关注余物的转化 鼓励人们思考并感知当下生活
2024年7月21日,苏州当代美术馆“空间生产力”系列的两个项目“有金小组:有记花房”和“应歆珣:过曝的金丝绒”在奥体中心商业广场开幕,此次展览由策展团队策划。
有记花房 展览现场
"有记花房"是由中韩艺术家组合"有金小组"发起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联合多国艺术家、学生团体及公众共同创作,以社会捐赠的废弃物为基础材料,旨在探索公共艺术与生活美学的融合。项目在苏州当代美术馆的邀请下启动,虽未能在原定的桃花岛实施,却最终在奥体中心商业广场绽放,成为苏州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鲜活实践。与此同时,应歆珣的"过曝的金丝绒"项目利用仿天鹅绒材质和珍珠喷砂技巧,创造了一个梦幻而深刻的空间,引发对时代变迁下物质与美好生活想象的反思。两个项目都关注余物的转化,突破物质固有限制,映射社会状态与议题,展现了艺术的公共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人们思考并感知当下生活。
展览现场:体验艺术与生活的无界限交融
过曝的金丝绒 展览现场
在苏州当代美术馆的精心策划下,“有记花房”和“应歆珣:过曝的金丝绒”两个项目共同呈现了一场关于物质转化与社会现象的深刻艺术对话。"有记花房"由中韩艺术家组合"有金小组"发起,联合国际艺术家、学生团体、志愿者及公众,以废弃物为基础材料,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花房,不仅展现了公共艺术与生活美学的融合,也体现了社会共创的力量。而应歆珣的项目则以仿天鹅绒材质和珍珠喷砂技巧,创造了一个梦幻而深刻的空间,引发对时代变迁下物质与美好生活想象的反思。两个项目都突破了物质的固有观念限制,转化了物的形态及意义,映射出艺术家所关注的社会状态与议题。观众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公共精神与创造力量,也能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体验艺术与生活的无界限交融。
策展人:张子康 张琪凯个展"怒而飞"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跨文化美学的探索之旅
2024年7月26日,艺术家张琪凯个展"怒而飞"在上海春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张子康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张琪凯的艺术实践是一趟跨文化美学的探索之旅,携带东方传统美学游历西方后,他个人的艺术发展之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创造出独特的新传统美学。他的艺术历程显示了对传统美学的坚持与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而是在西方教育背景下,依然钟爱并实践着中国传统艺术媒介。张琪凯的作品,如《怒而飞》,通过竹竿、火山岩等自然材料的动态结合,展现了动静对比的审美体验,体现了对艺术媒介丰富性的探索和对新传统美学“结构等同物”的追求。他的创作虽受日本“物派”和意大利“贫穷艺术”的影响,但在文化底层逻辑上却独树一帜,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天人哲思。张琪凯的艺术是对矛盾统一的探索,实现了动与静、简与繁等属性的动态平衡,为观者提供了一种包容个人思想和普世文化哲思的审美场域,促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深层次的思考。
展览现场:一个自然和谐的世界
展览现场
在张琪凯的展览现场,观众被引入一个自然和谐的世界里。《怒而飞》以其3米长的竹竿和火山岩创造了动与静的和谐,电机驱动的旋转竹竿带动整个装置生动起来,而沉稳的火山石则提供了稳定的对比。《恒No.2》通过铁管和青砖的巧妙堆叠,以及火山石的关键平衡点,展示了一种精细的平衡艺术。《竹阵》中,紫竹与电机的结合生成了一种节奏感,旋转的竹子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察觉的连带关系。《盘桓》则以弹性钢丝和火山岩的交织,创造出点与线之间的变化,展现出自然与工业材料的结合。《不响》通过竹杖和铜铃的旋转,以及投影的光影效果,创造出一种静谧而引人入胜的氛围。最后,《木心》展示了紫光檀圆木逐渐被剥离至核心的过程,电视播放的剥离过程为观众提供了对材料转化的深刻理解。整个展览不仅是对材料和形式的探索,更是对自然、生命和平衡的深刻反思,引领观者体验一场心灵与自然共鸣的艺术之旅。
策展人:崔灿灿《苏新平》同名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艺术家对人性、自然、社会的持续探索
2024年7月27日,《苏新平》同名个展成都市美术馆B区开幕,此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现代部落”展厅
苏新平的展览以其70余件/组作品,3600平米的广阔空间,全面展现了艺术家对现代与传统、自然与城市、游牧与出走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展览通过雕塑、装置、油画、石版画、素描、纸本档案等多样化媒介,呈现了苏新平从草原故乡迁徙而来的空间形态,以及他对人性、自然、社会的持续探索。苏新平以其深邃细腻的笔触和浪漫苍凉的墨色,将哲思与情感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为当代艺术界贡献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作,与时代进行着深刻的对话,绘制出深邃的艺术长卷,深情追溯草原、家乡及风中理想。
展览现场:苏新平的现代游牧艺术探索
“语言的魔术”展厅
“走向未来”展厅作品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首先以"现代的部落"开篇,通过蒙古包装置和象征性元素,回溯艺术家对故乡草原的深情,并探讨游牧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困境与变迁,特别展出了苏新平为成都市美术馆B区空间创作的全新大型装置作品。第二单元"走向未来"展示了苏新平从早期石版画到新近大型装置的艺术探索,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憧憬。第三单元"语言的魔术"呈现了苏新平在艺术表达上的创新尝试,通过纸片涂鸦的重组,打破传统束缚,创造新颖的视觉体验。终章"风中的理想"则是苏新平个人历程的诉说,从草原到北京的艺术征途,融合了回忆、理想与追求,触动人心。整个展览不仅是苏新平艺术发展脉络的全面梳理,也是他对当代社会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与表达。
策展人:张子康 腹地脉动——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世界贡献积极力量
2024年7月28日,“腹地脉动——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张子康担任总策展人,由王静、邢丹、郭小晖共同组成策展团队。
展览现场
“腹地”意指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的区位特质,“脉动”则强调新疆乃至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视野下的内驱动能。此次双年展希望以此为主题,立足于新疆的战略优势,为共同建设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积极的力量。
展览现场:一个多维度的艺术世界
在新疆美术馆举办的这场展览中,观众被邀请进入一个多维度的艺术世界,深入探讨了数字全球化、生态共生、文化融合、艺术多样性以及新疆百年美术的发展历程。"数字驿站"单元呼应了双年展的主题,将新疆定位为全球数字链接的重要驿站,通过艺术作品探讨了数字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生态密码"单元则聚焦于自然与人类共生的关系,利用新疆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特点,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智慧。"丝路智融"单元以丝绸之路为灵感,展现了艺术家们如何利用科技和新媒体手段,重新诠释丝路文化,创造出现代的视觉艺术作品。"合力共振"单元则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传统和生存方式的交汇与碰撞,展现了艺术家们在材料、手法和存在形态上的创新和哲学思考。
展览现场
最后,"共生之境"单元以新疆百年美术为线索,通过丰富的美术作品,勾勒出新疆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社会人生,呈现出一个立体多维的新疆形象。整个展览不仅是对新疆地区文化艺术的全面梳理,也是对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深刻反思和前瞻性探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