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资讯、媒体和印刷还不发达的六十年代,传中国画之香火的人能得到一本《芥子园画谱》也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
该画谱的“基因”十分纯正、地道。因我舅舅喜画,家中有一些画画的书,还穿着开当裤的我就受其影响,到处涂鸦,是《芥子园画谱》开始让我真正进入中国画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绘画王国--真的很奇怪,是文脉的传承,还是天生的灵性和才情,一个五、六岁的画童的心和《芥子园画谱》上图象是那样贴近,只要翻开她,总会痴迷其中……
木刻板印刷是没有一点明暗关系的,很多图象是符号化、概念化的,何以让人百看不厌,流传广大,这个理由可以写本巨著毫不夸张。
后来我也把视线转移到《芥子园画谱》以外,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也搞了不少自己的“画谱”,但是偶尔在书店里看到新版的《芥子园画谱》还想过去翻翻,这不光是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主要还是里面有很多的画理,会让你有新的感动和领悟。
一次,我问一个画国画的小伙子对《芥子园画谱》怎么看?他说:“那是古画,太老、太旧。”那种不屑一顾的神情,忽然使我茫然了,当我想跟他请教或理论一番的时候,他甩手走了。看着他的背影,不襟让我想了许多:《芥子园画谱》的生命力如何揭示,其中的奥妙如何解读?她的地位会不会被浮浅、泛滥的教科书所替代?在学院的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要不要反思?在面对我自己的徒弟时,如何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想到这些也满累的,被后生们拜师心中的压力是不小的呀!
我决定:最近召集我所有的徒弟,以《芥子园画谱》为切入点,判断一下他们对传统绘画的认识和掌握,考察下他们的悟性,从而有的放矢,应才施教。
作者:杨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