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工笔重彩画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敦煌鼎盛时期的壁画,唐代的金碧山水与宫廷人物画,五代及宋的工笔卷轴画,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出来的墓室壁画等,都展现出我国工笔重彩画卓越的历史水平。但由于宋、元,特别是元、明以降,文人水墨审美价值观的大力提倡,“水墨为上”的审美思想占据了主流统治地位。由于庙堂、墓室壁画,多出自工匠之手,文人士大夫安能与之为伍,工笔重彩画逐渐被边沿化,甚至连“色彩”也似乎比“水墨”低了一等。
水墨画在长期的发展中,确实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东方审美文化的一种象征。本来,不同的画种之间只存在艺术形态的多样性之别,并不存在艺术形式的高下之分。水墨写意和工笔重彩各有优长也各有自身的局限。任何事物的局限性恰恰构成自身的特色并成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和存在的理由。审美爱好可以自由选择,但人为的审美偏见却不值得提倡。
素雅和绚烂本是生活和审美中的两个不可互相代替的方面,色彩的长期缺位其实是艺术审美中的一种缺憾。从历史上看,繁荣盛世时期的绘画,多是崇尚色彩的,如汉、唐盛世工笔重彩画的繁荣。而水墨画恰恰在元代的文人隐士画家中得到大发展。这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巧合,更多的可能是绘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使然。历史经过迂回曲折,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欣逢盛世,工笔重彩画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再度获得活力。不少画家热中于重彩,追求重彩画的辉煌与魅力,唐秀玲就是其中的一位。
现代工笔重彩画的新发展是在中西文化对话的大环景中进行的。时代必不可免地对工笔重彩画提出了当下性、现代性的要求。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创作不可能是传统的原封不动。为了适应时代而发生变异,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怎样变?却是一个未知答案。艺术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新艺术,表现在以甚麽样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相交融。探索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领域是富有魅力的,这是人类的本性。
唐秀玲的重彩画创作在摸索中前行。她的创作有时新颖出色,有时又难免不够理想。但是,在曲折前进的探索之路上却体现出她新的创作意识、新的审美观念、新的技法手段。从她的创作可以看出,主体意识很强,她既不背传统的包袱,也不为赶浪潮而去勉强造新。在创作中,她把自己对时代生活的感受放在主导地位,一切从感受出发,为了抒发真情实感,可以突破前人的一切清规戒律。在创作构思中她以生活所引发、激荡起来的内心审美感兴为轴心,在方法上采取拿来主义,需要传统时把手伸向传统,需要外来艺术的营养时把手伸向西洋或东洋。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最富灵性表现力的毛笔,她作为主要工具,同时也兼用排笔、板刷、丝瓜瓤、喷嘴、筛子、磙子。她用传统的矿物颜料,也用现代技术生产的高温结晶颜料,还用炳烯、水彩、水粉及其他需要的颜料。她写、绘、做兼施,在技法上决不画地为牢,相反,她是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一切围绕如何充分表现审美感兴这个艺术轴心来转。这就是唐秀玲的创作理念、创作心态。
正因为有这样的创作理念,才产生了她一系列新的艺术创作。《金沙滩》、《丽日》、《高原夕语》等,是她的代表作。从其作品的文化气质、内涵、情调、意绪、品格诸方面来看,这批创作既不同于传统,又堪称是传统的嫡生后裔,既富于现代性,又和民族的文化精神相一致。她既从西洋和东洋的绘画中汲取了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又不因吃了牛奶、面包、寿司而浑身散发出洋人气息。
唐秀玲的绘画富于抒情性,具有一种女性绘画特有的敏感与细腻。她善于从人物的神情动态中发现美,更敏于扑捉细微的既区别于他人、又足以揭示个人性格和气质的体态特征,她把这种特征描绘得自然、熨贴、美妙,而且,把握准确、传达到位。她笔下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女性形象,有内涵、有味道,可以这样说,她的绘画中的诗情画意皆由她的观察入微,体验亲切,特别是善于感觉人物的微妙“意态”中产生。她的作品追求脉脉含蓄、力避外在夸张,她喜欢娓娓叙说,不见风火张扬。《金沙滩》中的三个渔家女,最充分地表现了她艺术上的这些特点。
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的三个女性,体态、步态、动态,身姿、神采、气质各不相同,在彼此不同中见出各自的韵致和渔家女特有的清醇之美。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美,是用工笔重彩画特有的华美、斑斓、浑厚,又富于矿物结晶体自然光泽的绘画语言让你用视觉感受到的,是用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金沙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光调明媚,少女白色服装用银箔做底,蛤粉、水晶粉用写意的笔触敷其上,在金沙的反光下尤见班驳亮丽。这样的色彩效果,恐怕是非重彩莫属的。少女的花头巾、裤子上的花团、裙子上的锦绣,鲜艳而又丰富,共同组成了画面的彩色交响,这是视觉的曼妙乐章。充分发挥了矿物颜料的材质特点,让视觉享受了重彩的魅力。
由此,让我们看到,媒材、介质本身在视觉艺术创作中的特殊作用。在雕塑创作中,材质的不同会直接影响艺术效果。同一题材的作品,用泥巴与用石膏或铸铜,会因材质的变化,而呈现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甚至影响作品的内涵。就是同用大理石材质,也会由于你选用的是白色、黑色或墨绿色的不同,而产生很不相同的艺术感觉。所以,现代艺术,特别重视材质性能与材质语言的研究。近年来,工笔重彩画界在蒋采苹教授的带领下,一批中青年画家从事矿物与高温结晶颜料的开发与在创作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现代重彩画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唐秀玲教授曾多次出任蒋采苹教授主持的重彩画高研班的辅导教师,为培养学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的作品也为探索现代重彩画的创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唐秀玲的工笔重彩画创作有三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1)传统工笔画的绘画空间多留出空白,唐秀玲在空间处理上却很讲究机理的制作。她根据不同的画面主题,或以绘画机理来表现环境,如《金沙滩》中艳阳照耀下的金沙,《高原夕语》中夕照余晖中的天空与土地,《谧》中温欣的室内环境等。但作者在处理画面环境时,并不刻意于具体环境的如实描写,倒更着意于环境氛围的色彩渲染与意象性表达。而且其表达的语言又非常注意机理的形式美。从而,显现出空间意象的丰富性。如《金沙滩》中的金沙,决不仅仅是黄沙的如实再现,作者更属意于明媚阳光照射下美丽海滩氛围的迷人,烘托出渔家女的清醇与天然之美。表达作者对大自然与大自然的公主们的由衷赞叹与浓浓的诗意感受。而《谧》则又把我们从海阔天空的金沙滩带到一个幽雅的、文化氛围很浓的居室中。由强烈的自然天光转换成温欣的室内光源,在柔调慢板中,作者展开了她的色彩的细腻抒情:柔和的光源点染出盛开的盆栽花卉的雍容,烘染出窗幔的既透光又不透光的微妙与斑斓,映照出墙面与空间的悠闲。这表面上看来是一幅以静物为主体的绘画,但由于作者把室内环境的氛围在光调、色调的诗化下,尽现和谐、幽雅、静谧之美,这实则是作者心灵中的避风港湾。因环境与主体相互应、相交融,避免了常见的静物画的孤零与单薄。扩大了静物画的内涵和容量。而《高原夕语》则着意于夕阳光调下藏女的端庄与静穆中的辉煌。让人联想起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圣母。环境氛围的意象表现,丰富了重彩绘画的精神内涵,增加了形式美感。
(2)工笔重彩中的意笔是唐秀玲创作中的又一追求。唐秀玲在工笔画创作中,经常采用生宣纸,在刻画形象、表现装饰物或某些局部时,经常采用意笔渲染的手法,这样可使画面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工笔画在形象形神特点的把握、形体结构方式诸方面,都是重感觉、重妙悟、重意味、重情趣的,而不是刻板写实的。是富于写意精神和属意于写意意趣的。她不追求酷似客观,而是致力于对象神韵、味道、风致的把握与扑捉。这与写意画的精神相通。因而形成她寓写意于工笔重彩的风格特色。在重彩的工整华美中跃动着活泼与情趣。这种倾向在《金沙滩》、《丽日》等画的人物塑造中,尤为明显。我想,她这方面的特点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索和发挥。
(3)唐秀玲在线与色的运用方面突破了传统工笔画勾勒填彩的表现方式。她的用线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结构性形体表现的用线特征,有时又以线作为明暗交界的提醒与强化,或作为色彩变换的过度与色域的分界。她还爱用直线以显示造型的力度和线形变化的丰富性。她的色彩有时强调粗颗粒的质地感,班驳感,追求设色的生动与粗犷。有时又在追求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和谐丰富,她很注意矿物颜料的稳定性与沉着、晶莹、华美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这样说,是重彩的色彩魅力与乡土诗情使她走上了充满艰辛的艺术不归路。
唐秀玲走在工笔重彩的探索道路上,重彩的辉煌与魅力,让她着迷,各种技法语言的尝试与创造,让她兴奋不已。她不倦地摸索着在坎坷曲折中前行,有成功也伴随着失败。她说:“我们的未来是一片未知的全新的天地,我似乎感到了一种生机和希望。也许未知领域对人的吸引力永远是巨大的,未知与希望结伴而行。”这种不断探索的的创作心态与轻车熟路不断重复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前者是拓荒,后者是“熟外熟”。前者面对未知充满风险,后者早有现成答案可以稳健趋前。但未知与希望结伴而行,新艺术的创造将可能在不怕失败、勇于探索者中诞生。
2002年11月28日于北京
作者:夏硕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