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女性擅丹青者,其笔触、墨彩多细腻、含蓄。读女画家许卫华的画,是一种蕴藉与抒情。其花卉系列,删繁就简,虚实相生,绝非小家碧玉式的情调,尤擅以“积色法”图之。有朴厚、放逸之风,而无胭脂粉饰之气。
许卫华在绘画创作实践中,也许是个性使然,总是有意无意地画四季的花卉题材:春天里灿烂的百合、郁金香;夏日下盛开的荷花、睡莲;秋风中摇曳的野菊、芍药;严冬时冷艳的玫瑰、水仙。我猜想:画家笔墨及性情之外现,其与绘画的投缘是否源自感恩和唯美的情感使然?画家画自己喜欢的题材,大概是希望透过题材的表现来寄托体现大千世界的形态及动态美,并以此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故如苏东坡所言:“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我心,画以适我意而已。”
宋人花鸟画,设色皆浓重,至元人始变浓重为清淡。《宣和画谱》中有记载北宋徐崇嗣用没骨法画海棠图,故后世皆称徐氏为没骨画之鼻祖。其实,徐崇嗣的没骨画,历代鲜有见到其真迹者。虽然宋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之《书画》卷中谈到:“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后世画家即使难以见到其真迹,也从其中的“没骨”二字得到启示和联想,并从中摸索‘推测而生出自家的风格。如元代之钱起、赵子昂,明代之沈周、唐寅等等。直到清初的恽寿平,“没骨画”又经过其一番改造,更堪称一流。清人张庚评恽氏之画:“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由此可见,“没骨画”也经历代画家探讨、揣摸,并没有一套标准的模式。
受学院派画风的影响,许卫华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其大幅作品构图凝练大气,小品则擅截取局部并将之放大,颇具南宋绘画中大胆留白,为有限的景物引申出无限的意蕴,给人以“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想象空间。用笔大胆轻快,色彩枯润自然,空疏厚实。一抹一勾,看似“没骨”,却有明显的笔意使转痕迹。许卫华在借鉴、继承传统没骨画法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特点,将传统中国画技法的“积墨法”,进行新的尝试,以色代墨,于作品中探索用“积色法”进行点染创作。其画面浓重而不艳,于淡雅处求神韵,特别在表现花卉的形态上,不追求文人画家的清瘦高傲,枯败疏淡的表现手法,强调抒写花朵在阳光下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精神气质,甚至透过彩墨本身,表现出现代的时尚。
当代画坛,擅“没骨法”者少矣。许卫华笔走偏锋,远学宋元笔意,近借鉴“岭南画派”的“撞水撞粉”技法,融合自身娴熟的水彩画功底,坚持以“没骨”写生、创作,用“积色法”仿效“积墨法”,使画面更为轻松柔润,并由此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绘画风格,追求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个性的蹊径。成功与否暂且不说,但就这种勇敢的尝试和实验就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于画事,许卫华不事张扬,默默耕耘,也少将其作品示人。古人云:文穷而后工,画静而后雅。有成就的艺术家,所经历的境界,也有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到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丹青难写是精神,愿许卫华的艺境,更上一层楼。
己丑大暑于沂园
作者:谢佳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