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25 10:00
《十年而已》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的艺术评论文集。《十年而已》以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对社会新闻事件、热点问题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所进行的解读;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各种问题所发表的个人看法,是一部能够反映当前中国艺术研究领域新动向的研究新作。本文为《十年而已》的第八篇文章。
5、20汶川地震后,表现抗震救灾的诗歌雪片般地涌现,这种情形被人认为是诗歌的一次复兴。
诗歌在抗震救灾中究竟表现如何?不妨看一个例子。
邓清清是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蓥华镇中学初一年级的一位14岁的女生,当她被武警部队的官兵抢救出来时,她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据她的班主任陈全红说,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邓清清的事迹打动了首届中央美院油画高研班的部分在京画家,他们据此创作了一幅大型油画《废墟下的光亮》,画面是坍塌的废墟,纵横交错的水泥预制板和钢筋,画幅中间,邓清清的手电光正好成为画面所需要的中心光源,它正好映照出了邓清清的脸庞。
事实上,这个场面用绘画表现是困难的。根据当事人叙述,下面是一篇漆黑,被压在废墟下,观众应该是看不到邓清清的。
视觉的困难,是否能为诗歌所弥补呢?人们是否能通过诗歌的语言,间接地想象出黑暗废墟中的情形呢?
网络上,有一首名为《邓清清——你的名字写着坚强——写给废墟中看书的女孩》的诗歌,其中后半段是这样的:“当轰然坍塌的屋顶/陷于你无尽的黑暗/你却以超常的毅力/战胜身体伤痛和心灵恐惧/仍坚持着用微弱的手电光/默默地在废墟中悉心阅读/ 当救援人员把你救出/人们为你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在你身上 人们不止看到了/小女孩的坚强和明天的辉煌/更看到了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有了你,谁还会说 你们这一代只会贪求福享/而坚信你们是托起明天的太阳”
如果说《废墟下的光亮》还只能根据图像的视觉要求,尽可能直观地将邓清清打手电读书的场景呈现出来;那么在诗歌中,图像的弱点似乎并没有被弥补,我们仍然无法体验人物的内心,无法体验一个又冷、又饿、又怕的孩子在黑暗中的真实感受。无法唤起我们对那种残酷环境的想象。
由于诗歌“抒情”和“歌唱”的需要,在废墟中打手电读书的举动,已经被作者高度地放大了。它已经被升华到“明天的辉煌”、“民族未来的希望”、“明天的太阳”的高度。
诗歌的后半段,那种无限的拔高,偏偏忽略邓清清这个14岁的孩子自己的“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缓解压力和心理紧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邓清清夜晚放学回家也打手电看书,未尝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一个分散注意力,缓解恐惧心理的办法。当地震来临后,在生命受到危险的情况下,在又冷、又饿、又怕的情形里,作者硬是要求这个孩子心里想的是民族、是未来、明天。
我相信孩子的陈述是真实的,而诗歌的煽情和拔高显然是一种惯性,正是这种惯性造成了今天诗歌的衰落。
关于敬礼少年郎铮,网上也有大量诗歌,兹举一首的结尾:郎铮/开心地笑笑吧/黑暗与噩梦已经过去/中国力量正在托起一颗巨大的太阳/明天/你的家乡/一定会被照得通亮通亮
——也是“明天”、“太阳”……
一个外国志愿者看到郎铮的照片后,只说了一句:“他只是个孩子”。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孙振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