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林虑山房,位于林虑山腹地的孟新宇工作室
孟新宇 《江南一梦》 100×100cm 布面油彩 2017
我一到山上,心里就安静下来了
孟新宇访谈录
时间:2016年4月
地点:太行屋脊孟新宇工作室
人物:孟新宇(以下简称“孟”)
《库艺术》编辑(以下简称“库”)
一、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库:您最早是如何发现了现在这个您在太行深处画画的地方的?
孟:大概在2000年左右,出来写生时很偶然的发现了这个地方。这里处于南太行的腹地,也是河南林州石板巖界内的太行大峡谷的景区,一开始就住在山脚下的高家台村,这个村子随着旅游和写生越来越热闹,我就逐步转移到山上高一点的村子住着画画,因为那里游客比较少,就这样挪了好几次,越挪越高,2011年挪到了现在位于“太行屋脊”的槐树洼村,每年在这儿住半年以上,今年已经是第六年了。这个地方是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的交界处,地处八百里太行南端,上下的落差跨度很大,山势非常雄伟,因为有水,又很灵秀,刚柔并济。五代画家荆浩就曾隐居于此,北宋时候很多山水画的原形也出自于此,我感觉在这儿住着是离北宋那些山水画大师最近的地方。特别喜欢这里,对这里的风景也特别有感觉。我觉着人的一生能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持之以恒的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福报。
在这里,每天一睁眼,推开窗户打开门就能看见山。四季的山是不一样的,四时的天气也不同。听着鸟叫声在山谷中回响,山风吹过树梢,看着阳光照进屋里,树叶慢慢长出来,繁茂过后又再落下……好多好多东西,慢慢地浸到人的骨头里去了。画画的时候,不自觉地好多在这儿亲历过的、感受到的东西就带出来了。
山上空气好,氧气特别充足,在城里画一、两个小时可能就会感觉到累,在这里一画就好几个小时,精力还很充沛。有时候很长的一笔画下来,抑扬顿挫、乾湿浓淡、意在笔先,那种品质是在城里的画室中不容易得到的。
大自然给你的不是一点技术的皮毛和程式化的知识,它带给你的营养会激发出更鲜活、更生动的一些未知的东西。如果把这座大山比作一部大书的话,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家,一生能翻几页就很了不起了。
孟新宇在林虑山房 2017
山上画画一般都在室外,刮风下雨就在室内工作。
林虑山房的野草
林虑山房的秋果
库:在山中住久了,是否不止是绘画,就连人的整个状态都不一样了?
孟新宇:对,整个的生活方式都改变了。在城里有时会有很多应酬,在这儿一些琐碎的小事就推掉了,重要一些的事等回城里再说。在山里的生活状态就很安静,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画画,比如说五天时间我要完成一幅作品,每天进度是多少,基本上就是按照计划来。
在这里我的作息时间完全和当地农民的作息时间一样,早上六点钟起床,去画画的地方看看书,勾勾草图,九点钟去吃早饭,然后一直画到下午两点,吃完午饭睡一小会,喝喝茶,再一直画到八点多钟,饭后散会儿步,非常有规律。
天气好的时候,也会放下画笔出去走一走,在附近爬爬山。我画画的这个地方地势高,山下的本地人也不轻易来这儿,有农家帮着做饭,生活虽然简朴一点,但是心灵很放松。
林虑山房的秋天
室外工作最大的原因是空气好
二、古人的山水观和意境对我影响很大
库:当下写生人群众多,良莠不齐,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者居多。“写生”其实早已不应拿以前的“写生”来看待,如何将“写生”提炼为一种个人表达,而不只是一种“笔墨游戏”?能否请您谈谈自己的感受?
孟:我刚进山的时候写生可能占到一半的比重,最近几年越来越少。但每年还是会画一些写生,天气好的时候,跟朋友们一起画一些小幅的,很即兴的,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研究性的写生。
但写生受自然的光线、环境条件等等的影响太多,有时不能把真正想要的东西放进画里去。我也会把好多我记忆中的闪光点综合到一个画面上,然后再孕育出来的作品可能就是我心里想要的东西,是我心中的一个精神家园。
库:在中国传统中,自然不止是“风景”,而是“山水”。其实也是一种自然与内心的交融的状态。在您的画中,写生的“风景”似乎也越来越趋向于“山水”的意境?
孟:现在最感兴趣,最能打动我的,不是那些西方经典油画,而是中国古代宋元的山水画。我手头上翻看的书和画册也是这方面居多,古人的山水观和意境对我影响很大,并从中汲取到很多东西。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这些。
同时我对东方的古美术和中原的民间美术也特别感兴趣,我小时候有乡村成长的经历,自幼就亲身经历这些东西,直到现在民间美术那种浓烈的色彩和感染力还非常打动我,我亦深爱汉唐魏晋的古石雕古陶器的厚重博大,这些元素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的绘画和创作。
在油画语言方面,我更喜欢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那种力量感和直接性。我在这几者之间判断、选择,然后来回的融合、游走,发现自己越来越偏向于中国宋元山水画的意境。
孟新宇 《初冬太行》 80×80cm 布面油彩 2017
孟新宇 《巩义的冬天》 80×80cm 布面油彩 2017
孟新宇 《秋满太行》 80×80cm 布面油彩 2017
孟新宇 《通天坡》 80×80cm 布面油彩 2017
三、上山读书 下山远行
库:您怎么看出世和入世?您认为艺术家应当如何体现自己的担当?
孟: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出世和入世是很难界定得非常清楚的。这绝不是说一个人到山林里就是出世了,如果心里有很多烦心事到哪里都不会心静,也算不得出世;但即便你身处闹市,如果心里很干净、坦荡,心里装的是山水田园,那也是一种出世。我一直这样认为:画家既要“隐”,认真读书画画;又要有远行万里打开眼光见识,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上山读书,下山远行”就是我最向往的状态,我也一直努力往这个状态靠近。
在当下的社会,很难做到彻底“出世”。与世隔绝,不和当今社会发生关联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是社会人,即使你身处深山荒野,也需要网络、手机等工具与外界保持一些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既然今天有着发达的科技,这种便利的条件就应该为我所用,即使隐居也不必执着于那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原始状态。但是在山上读书画画是个绝妙的事情,我一到那儿整个身心就安静下来了。
画家很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创作保持一种极致的真诚,就像农夫耕种自己的土地一样踏实而又认真,把最坦诚的一面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这是一件重要和严肃的事情,远比过分关注自己身在何处和是否出世更有意义。
艺术家怎样体现自己的担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当下时代的艺术家,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当下时代的一个画家,就是通过掌握一些传统的造型手段或使用这个时代某种更现代化的一些手段来表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进而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自己的认知通过作品固化下来,然后才能保留和传承,这是对自己的真诚,也是对欣赏这些作品的人和后人的交代。我认为认真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展现出来,作出有意义的作品就是一个画家最重要的担当。
四、修身、修心、修行
库:中国画论讲究“画如其人”,人品高,画品不得不高。您在太行深处潜心画画,是否也可看作一种对自身的修炼,而作品,则是这种身心修行的结果?
孟:我最近做了一个展览,名为《上山》。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山上画的,后来也在各地做过巡展,出过画册。这次我又恭恭敬敬把这些画拉回到山上做这个展览。这个展览没有什么商业目的,一个是为了太行山美术馆开馆展,再一个就是我要向自然、向这座我在这生活十几年的大山表达我深深的敬意。
在山里这么多年,也感觉自己是在修身、修心、修行,不知不觉中人还是有变化的。能在一个生活单纯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妙不可言,何况又能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就像现在很时髦的说法:“工匠精神”,要做事就该把事彻彻底底的做好。常对大山就觉着自己是多么地渺小,在自然面前始终就是一个小学生,要恭恭敬敬地在自然面前修炼、做事。这个也是我长时间住到山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人一生晃眼即过,好在自己从年青时候就一直喜欢绘画的那个憨劲没丢,我痴想几十年持续不断地做一件事,或许能留下来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感觉这是一种修行,当然这个修行的过程是通过绘画来完成的。深爱绘画的心情一直发酵一直延续,至今看到好的绘画还会搓着手深深地吸一口气,一次一次远行,这几年跑遍了大半个欧洲去看那些我初习绘画就心仪向往的作品,好在随着眼界的扩大,让我喜欢的大师经典作品也在逐年减少,选择也越来越明确,知道了擅长和不擅长,长时间与绘画的耳鬓厮磨,也让绘画变成自己最好的表达方式,倘若把绘画比作对自身的修行,而作品就是这种身心修炼的结果,其中的酸甜,画家自己是最知道的,当然我觉着自己现在的修行还很不够,但是我会一直很努力地做下去。
孟新宇 《石窟寺》 130×162cm 布面油彩 2017
孟新宇 《雪落太行》 130×162cm 布面油彩 2017
孟新宇 《宋陵的石狮子》 120×100cm 布面油画 2016
孟新宇
1974年出生于河南虞城
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70油画公社成员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