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06 10:54
馨(国画) 220×120厘米 2011年 徐晓华
徐晓华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评堪为精妙。苏轼认为王维的诗画中皆能有情有景,可谓情景交融。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直被人们推崇并加以探索发掘和研究,成为诗歌和绘画中的一大典型特征。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诗歌自身意象化的过程,从内心的体验到外在的应物、内在的生理需要到外在的审美需求的同形同构的结合。中国的绘画受中国诗歌的影响深远,中国的画家多是人文画家,东方的视觉、思维创造了东方的文化,他们浪漫而单纯,悠远而空灵,隽永而富有诗意。王维、苏轼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元人杨维桢在《无声诗意序》中阐述道:“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善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纳山川草木之秀描写于有声者非画乎?览山川之秀叙述于无声者非诗乎?故能诗者心知画,而能画者多知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一幅塞上大漠长卷,跃然于纸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春闲、夜静、超旷、空灵的艺术境界令人感叹。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写道:“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怀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作为一名画家,笔者最初就喜爱“画中有诗”的意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此体会越来越深,并力求在自己的创作中追寻并体现这种“画中有诗”的境界,寻找生活,体味空寂,心领神会,天人合一。在作品中,我追求一种浑画妙合、超旷空灵,富有诗意的意境,用没骨的形式表达诗意朦胧的意境,创作出了《曲径》《禅房》《故园》《疏影》等艺术作品。
前些年的初秋,到安徽古镇写生,那些古老的街道和黑白风格的建筑所营造出的人文情怀是那样的神秘而幽远,从而激起了我对清明古镇的向往。黄昏时分,在青石板的小路上漫步,体味乡村特有的炊烟气息,或偶遇细雨而在深巷中穿行,寻找戴望舒的踪迹……小巷深邃而悠长,一道道褪了色的雕花门窗映入眼帘,精美而朴实,一些植物从深宅大院里探出头来,在长满青苔的高墙上俯视着小巷深处,仿佛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委婉而悠远……
几年过去了,脑海里时常念想那青色的石板路,精美的门窗格,高墙里庭院深深的宅院,还有那路边随风摇曳的凤尾草。感怀……
刚过清明,那爬满墙头的藤叶怎么通红通红的,才被细雨洗礼过的芭蕉和竹子又是那样的碧翠而惹人怜爱。凝视……
雨后的青石小路湿润而深重,那个姗姗的背影是归来的游子,还是出走的志士?是一个云游的仁人,还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冥想……
蓦然回首,那葱葱郁郁的深宅大院,似乎都在朦胧中……聆听……
那青砖、青瓦、青石板,小巷、高墙、深宅院,令人难以忘怀……朦胧的记忆,朦胧的意境。感慨……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她那独特的文化内涵使我沉醉。“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将是我永恒的追求。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