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4-04 09:07
去年10月,经过长达6年的修缮,位于陕西北路186号的百年荣氏老宅面向公众开放。3月23日,由Prada基金会筹划的首个艺术展“罗马 1950–1965”在这里向公众展出。展览旨在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蓬勃发展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展出形式派、起源派、八人组和新艺术战线等主要艺术群体和运动,现场可以看到卡拉·阿卡迪、阿夫洛·巴萨尔德拉、阿尔贝托·布里等13位艺术家的30余件绘画与雕刻作品。
除了艺术作品外,现场还展出了同时期的原版出版物、历史照片、电影海报等。
荣宅始建于1918年,原为“面粉大王”荣宗敬的旧居,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花园洋房之一。2004年,荣宅被列入静安区文化遗产。“罗马 1950–1965”艺术展为荣宅开放后的首个展览。
“‘罗马1950–1965’艺术展所选取的艺术家,都和战后罗马有密切关系,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罗马的历史和艺术氛围。”展览协助策展人卡洛·巴尔巴第介绍,艺术展分为三个区块,分别展示“形式派”(Forma)、“起源派”(Origine)以及“八人组”(Gruppo degli Otto)、新艺术战线(Fronte Nuove delle Arti)等当时主要的艺术群体和作品。在修旧如旧的荣宅中,所有远道而来的艺术作品都以竹墙为背景进行展示,与百年老宅相映成趣。巴尔巴第说:“竹子是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有种自然感,与荣宅的环境氛围十分协调。同时,不同的作品之间也可以互相呼应,产生一种整体感。”
1950年11月,意大利画家米尔科·巴洛科在《AZ》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起源派别》,宣扬并界定了他与阿尔贝托·布里、朱塞佩·卡波格罗西和埃托雷·科拉在米兰创立的群体的纲领。“他们表达了对严谨、连贯且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的需求,强烈反对装饰主义,如摒弃固有三维形式,减少色彩运用以达到‘最简单却极具深刻表达能力’,重现‘图像本源、线性和纯粹的基础性图像’。”策展人杰勒马诺·切兰特介绍。
从展出作品中可以看出,“起源派”表现出对材料运用的极致探索。自从1948年以来,布里便开始通过在画布上使用不同的工艺,借助自然或人工元素,尝试从材料的磨损、撕裂、孔洞、斑块、霉菌、疤痕和腐蚀中寻找表现灵感。比如,他曾使用麻袋作为画布,曾利用火焰燃烧塑料作画,也利用沙子、焦油和浮石等元素以达到作品的材质化和抽象化。而埃托雷·科拉则依靠其找寻到的工业废料进行雕塑创作,使得作品富有戏剧性。通过二维绘画,朱塞佩·卡波格罗西对手势和标识尝试了非具象化研究调查,与同时期的国际研究产生共鸣。
其后一代是“形式派”,包含卡拉·阿卡迪、彼得罗·康赛格拉、皮耶罗·德拉兹诺、安东尼奥·桑菲利波等艺术家在内。“他们的艺术视角更多地集中在绘画上,对原始材料的兴趣转淡,复兴了未来元素主义和建构元素主义。”巴尔巴第形容,“他们是充满活力且富有开放性的,核心在于一种不受控制姿态的标志,以及通过使用原色和新形式创造新现实但并非代表现实的能力。”阿卡迪等人首创了由画布表面自由浮动的恒星和原子组成的宇宙或生物维度,在他们的作品中,色彩和材质成为所创作故事的核心。
策展人杰勒马诺·切兰特总结道,“形式派”“起源派”等罗马主要的艺术群体,汇聚了几十年来意大利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在此期间,绘画和雕塑倾向于无形式和姿态化。”有趣的是,此次展览所涉及的艺术家一度喜欢在罗马的同一家咖啡馆聚会,这一幕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为配合此次艺术展,荣宅三楼的一间卧室被改造成了咖啡馆,与墙上的艺术家照片相互呼应。
在“罗马1950–1965”艺术展所涵盖的15年间,罗马从战后废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集美丽与痛苦、沉沦与虔诚的城市,如电影《甜蜜的生活》所描绘的所有矛盾一样。这座城市不仅吸引了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学者,还活跃着一批演员、名人及电影制作人,罗马郊外的奇尼奇塔因此被戏称为“台伯河上的好莱坞”。除了艺术作品外,展厅现场还设置了四组玻璃展示柜,展出同时期的电影海报、历史照片、艺术家宣言等重要文献及原版出版物,以再现艺术家们生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艺术展将展至5月27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张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