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主观化”和“个性化”的心中之境 ——观徐甲英以辽南为母题的山水画

2018-05-30 16:29

1

山中幽居(中国画) 徐甲英

  徐甲英以辽宁辽南为母题的壮美山水画有着强烈的形式感、体积感和审美感,遥承传统文人高贵文脉——寓心性于山水,“畅神”“适意”“以画为寄,以画为乐” 。徐甲英将山水画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宿,在千变万化又壮阔雄伟的景观之中,感受画家灵魂的上下求索,领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古老启示。

  徐甲英取辽宁辽南名山作为创作母题,但并不拘囿于千山和冰峪沟的实景,而是从自己的主体精神和价值取向出发,注入自己的美学理想和精神体温。因此,徐甲英虽然坚持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生命的乳汁,但他笔下的景物却不是实景的简单模拟和客观再现,而是被“主观化”了的和“个性化”了的画家的心中之境,像《千山龙泉寺》 《大辽河》 《冰浴》 《春风又绿辽河岸》等皆是如此。他的山水画之所以无论是重峦叠嶂、云烟雾霭,还是小桥流水、洲渚掩映,皆充满了浓郁的诗意,正是这种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所提供的。他笔下的山水丘壑既可行可望,又可游可居,既令人为之神往,又使人感到十分亲近。宋人郭熙谓:“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徐甲英的画,堪称为郭熙上述观点的一个生动注脚。虽然在体例的总体倾向上来看,徐甲英的山水画似乎较为“传统” ,或者说是承接文人山水画之衍流序脉,但却并不陈旧,并不缺乏新意,更不是像传统文人山水画那样一味追求荒寒、索寞的冷逸之气,而是有着令人鼓舞、催人振奋的时代感。

  画面中形的松散化与“神”的内敛化是徐甲英山水画的特征之一。 《一夜秋雨满树金》中农舍、山峦和树林的形象在霜气浸掩之下“分散”为枝节斑块,交织网结在一起,山林的意境神韵也更觉深沉邃密。而《水声冰下咽》中的杂树,形象处理已近乎信手勾抹而成,似乎没有一点预先设计的成分,似乎既没有姿态顾盼,又没有疏密穿插,然而树、石上渴笔重墨蓬松的勾皴与湿笔淡灰黑块的对映,画幅中有与无的分割间替,把大自然生命力顽强更含蓄更内在地传达出来。

  那种恬淡虚无、空灵洞明的气态的出现,是徐甲英暮年时期所作山水画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例如《水秀山青》中静谧、空明中有兼有迷漾、缥缈色彩的山村,似乎整个被清新的雨水浸洗过一般纯净。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这样强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 。看来,天地自然中有的可见可闻可搏,有的则不能。有的需要画家用思想来认识,但更离不开心灵的体悟。具体结合徐甲英的山水画创作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徐甲英在笔墨表现方面有以下几种特色:其一,他画瀑布总是超越时空概念的一泓溪水,用笔富有韵律,用墨温润淡化;其二,他画树总是那样茂密古拙——极具憨朴的生态,融化在丘原之中;其三,他画山总是那么厚重浑莽——在野旷趣味中隐约着浪漫的抒情。我们看徐甲英的画张张皆有笔有墨,虽然具体到某一特定的作品,有时会出现或稍重于笔或稍重于墨的情况,但就其总体而言却是基本平衡的。这种平衡便是将黄宾虹的“五笔七墨”之妙灵活运用,自由把握,审时度势,不拘一格。故而徐甲英的笔墨让人感到既有法度又有变化,既有根基又有趣味,呈现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中和之美。徐甲英打破传统山水画的皴法程式,将原来单一性的固定皴法程式,改变为综合性的皴擦点染融会贯通,交替使用的绘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笔墨的表现力,加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写意性,同时也使得其作品中具有一种若隐若现的现代意味,开创了徐甲英自家式的辽南地域特色的山水画。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