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尽管有一些画家会刻意把自己与作品分割,追求纯形式的美感。但我还是习惯于在欣赏一幅画时,把画家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带入画中。我会在画面中分析他画画的角度,他彼时的状态,他情感的寄托,甚至他的生活喜好、作画习惯等等。这类似于一个猜谜的游戏,不一定都能找到正确的谜底,但这个过程却充满乐趣。
近期一直在看杨海峰的油画,脑子里就盘旋着一个问题:杨海峰在哪里?而破解这一疑问,就是我向他的画一步步靠近的旅程。
杨海峰的画情感充沛,生活气息浓郁,一步一个台阶,一个阶段一种尝试,有时间跨度,层次也比较分明,所以从地理意义上去寻找杨海峰是比较容易的。
这种地理方位上的寻找最终归结到三个支点。
一是他的乡村背景。杨海峰是个农村娃,出生于河南荥阳县农村。虽然早已从山沟沟里成长为一名大学教员。但乡村的情感和记忆早已入了他的骨髓。他画的《妥要村风景》系列,就是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他画的《黄河岸边》系列,《远眺黄河》系列,《思清远》系列,从基调到情感都是他北方生活体验的一种再现,是他童年记忆的唤醒。我留意到在他的《东山》系列作品里,在孤山、黄河、城墙、民居、孤舟营造的空寂清远的氛围中,总是会有一个孩子出现在画面之中,成为作品的情感出口。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个孩子的出现一定是有杨海峰的影子的。他画的作品《陕北创坑镇》系列,《佳县》系列,《豫西写生》系列,虽然地理距离与他的乡村越来越远,但那种熟悉的乡村情境是一致的。
而他参加全国美展被获奖提名的作品《谁的红帆船》,虽然表现的是婚俗场面,但从画面人物穿着、情态、动作和情境都可以轻易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乡土气息。而杨海峰之后画的类似作品《在河之南》《何处尘埃》《醉花荫》都是这种乡村记忆的延深和拓展。
二是他的欧洲之游。2010年杨海峰受河南大学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保国立大学访学。他从俄罗斯开始,向西到意大利、梵蒂冈、北欧列国、荷兰、德国,然后到法国,看美术馆,看大师原作。这是一次向西方艺术经典的膜拜,也是面对面的审视和观察。他边走边看边画,即是纠偏也是重新领悟。比如看到凡高作品时才恍然大悟:一直误以为凡高中年学画,技法粗率,只是用激情感染了观众。当面对他描绘的田野,无边的花林,才恍然大悟——真是谬误。看到德拉克罗瓦作品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伟大的德拉克罗瓦。看到原作,才由衷感概:伦勃朗、哈尔斯、凡高都是真正的大师。……他不但现场临摹了达芬奇、伦勃朗等巨匠的画作,更是以此为参照画了《圣伊萨大教堂》《圣彼得堡的森林》《列宾美院》等作品。回国后,他把这种观感和体会带入了他的新作品中。他回国后画的《妥要村风景》系列就有一种浓浓的欧洲风,与他之前创作的作品放在一起,浓淡、薄厚和空间感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杨海峰在学习过程中有意的拉开距离后进行的一次集中尝试。
三是他的开封情结。杨海峰自河大毕业留校,客居开封十几年了。他的艺术与这座城市已产生了扯不断的情感牵连。这种牵连有生活习性上的,比如他喜欢吃开封地道的四味菜、原油肉、闷罐肉、酸泡菜,喜欢在篷布底下和农民工挤在一起吃肉喝酒。但更有艺术方向上的追求。杨海峰最初画过国画,尤其对宋画特别喜欢。他画室里就长年挂着《万壑松风》《溪山行旅》《早春图》等作品。而开封作为宋朝都城,无论作为生活之地还是艺术向往都自然成为杨海峰艺术的凹地。他常常画完油画后拿着作品与这些宋画比一比,主要是感受“味儿对不对”。正因为如此,他的油画作品中宋画的那种“尽精微致广大”的气息,讲求自然与情感的互化,以及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市井生活的包容都有所体现。比如他画的《宋石》,既是对现实的一种描摹,但也是精神的向往。尤其是他最近一两年画的人物系列,以中国美术史上经典山水作为背景,比如溪山,比如千里江山,以年轻时尚的现代女子作为前景,以一种并置对比,表达的正是他对中国古典山水精神的思慕和向往。山水寓人,美人是否如背后的山水一般可人呢?此处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但正像小孩子玩捉迷藏,这种按图索骥又似乎太容易了。我试图顺着这些画的背后,去寻找另一个更隐秘更内在的杨海峰。这一个杨海峰在哪里?
他可能在那条远方的地平线上。我将杨海峰的画翻来覆去看过很多遍,慢慢沉淀,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条地平线。留意观察,在他的作品中都会有一条将画作分割的地平线。或平或弯,或起伏或穿插,这条天空与大地的地平线既是一种分割,也是一种交接,既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融合。杨海峰作品的空间感自此确立。这条地平线与中国艺术中的平远构图有些相似,却给油画带来了一种近乎肃穆沉着的仪式感,空旷辽远,似乎于寂静中能感爱到那种万物内在的律动,能感受到大地的呼吸。而这条地平线所具有的天地合一的象征意义也使杨海峰的油画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气质。
他可能在那艘等待的红帆船上。杨海峰的画基本都是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在推进,在一个时间段强化一种艺术感受,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也有相对应的情感记录。所以他的画作命名基本都是一种实物的对照。但是他2008年起创作的一幅有关婚俗的二联作品,却起了个非常诗意又不确定的名字:《谁的红帆船》。杨海峰对此有过一个解释:上大学期间曾听德育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住在海边的单身汉,每天远望大海,为的是等自己的心上人乘着红帆船到来。这里,杨海峰就是那个单身汉,在看到好友婚嫁的热闹场景时,一定在瞬间也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期待着自己的心上人来到身边。这个心上人即是现实生活的渴望,也有精神上对艺术之神缪斯的等待与追求。杨海峰用画笔描绘下了那一刻,也给自己的人生之旅烙下了心痕。这幅作品的重要性不是因为参加全国美展获奖提名,而是与杨海峰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激烈碰撞,并开启了他艺术深入生活的途径。我相信,杨海峰等待的心上人一定会乘着红帆船来到他的生活中。但艺术女神是否垂青他,还需要他继续等待并付出艰辛的努力。
他可能在一个远行人的身影后。这个远行人就是已故著名画家,创作出惊世巨作《走出巴颜喀拉》的李伯安。杨海峰从艺之初,曾拜李伯安为师。虽然这一过程只有一年多时间,李伯安就累死在他的画作之前。但言传身授,那种精神上的力量却薪火传承,老师对待艺术的态度和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杨海峰。有坚韧,杨海峰曾一个人到西藏采风差点要了命;有刻苦,杨海峰画画常常熬到眼睛红,写生画到点油灯;有投入,一幅巴掌大的水彩组画《风陵渡》断断续续画了四年,画的密度让人眼晕。后来又选择材料油画进行了重画,对原画的色调、构图、形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还有那种对待艺术的态度和宽博胸怀,李伯安从不贬低其他画家,总是能发现他们作品中的优点。总是提醒杨海峰冷静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准则和目标,并坚定地走下来。……在杨海峰的艺术成长中,随时都能看到这个身影带来的影响和提醒。精神不灭,我们在杨海峰的身上和作品中看到了这种火焰。
他可能会在热闹喧哗的市井生活之中,可能会在清冷寂静的精神山巅之上,可能会在阳光与风雨的路途之中……甚至绝对的说,不是可能,而是一定。因为杨海峰是个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内心强大,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并有能力描绘现实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家。
他在路上,他自然可能会出现在人们视线所及和所不及的任一角度。他在登攀,自然会到达我们能够想象和不能想象的任一高度。
只是我仍然心有不甘,总想当面问他一句:杨海峰,你知道自己在哪里吗?
2014-4-24于兰州
杨海峰,河南荥阳人,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被公派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访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入选过多次专业展览并获奖。
作者:杨海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