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让宗教和艺术有机地结合是人类精神的终极状态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善于思考、胸怀大志、初出茅庐的邓敬民,就被美丽而神秘的敦煌文明所吸引。在敦煌,他看到了大量北魏、北周、隋唐及宋元的壁画、彩塑人物原作,众多的佛像、菩萨、金刚、力士、飞天、供养人等塑像,涉猎到人物、山水、动物、界画、装饰图案以及宗教、政治、经济、建筑、科技、书法、音乐、舞蹈、民俗生活等多种知识领域。

  敦煌艺术的恢宏与博大、丰富与精妙所展示的永恒魅力,使每一个面对它的人没有不震撼的,没有不叹服的。那些历朝历代没有留下姓名的先祖们创造的奇迹,那些富含着美仑美奂的艺术性、学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的生动视觉形象,使邓敬民发自肺腑地感动、折服、陶醉。他开始爱敦煌,恋敦煌,迷敦煌,这就注定了他到后来选择借鉴敦煌艺术以开辟新境的必然性。敦煌对他来说,是心中的圣殿,是承载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头,那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那里有助于冷静的思考,有助于条理的分析,更有助于把古代与现代情怀接通填补成未来的图画。

  一直以来,邓敬民把自己的注意力锁定在敦煌,以一颗清净之心绘制诸佛法相,又以诸佛法相的慈爱广化众生之心。从《石窟梦幻佛像系列》到《石窟梦幻佛龛系列》,他立足于佛的法相和慈心的塑造,“具足了‘真、善、美’这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愿望”。当他以敦煌《佛像系列》享誉海内外,又以敦煌《佛龛系列》著称于世之后,他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杰出的艺术成就,而是毅然走向新的领域开始研究和创造。

  在2008年出版的《升值潜力无限的中国美术名家》中,有关邓敬民的艺术市场点评这样写着:“作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佛像画家,邓敬民的工笔佛像画具有观赏、信仰、收藏、研究等诸方面的价值;画家创作之慢远远不能满足收藏家的需求,从现在的拍卖价格分析,学术和市场价值都没充分体现出来,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行情。”当时邓敬民拍卖的最高价每平方尺仅为人民币8840元。令人惊讶的是,仅仅时隔2年,邓敬民的一幅4尺整纸佛龛作品在今年北京瀚海秋拍中,拍得近36万人民币。同时,从中国艺术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统计的当代国画价格指数排名中,邓敬民指数排名以每平方尺为人民币41820元的价格赫然位列全国第70位,更是暂居四川当代国画家之首。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艺术评论员准确的前瞻性,以及邓敬民在艺术道路上一如既往的努力。

  邓敬民有着自己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独特的人生观和思想价值,并把这些思想倾注进自己每一件作品中,这是他信仰的体现。东方文化和佛教智慧的理念即为“和谐”、“缘”、“和合”。由此,邓敬民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让宗教和艺术有机地结合是人类精神的终极状态。他认为,艺术家不仅要画好画,还要有善心和社会责任感。“善”即为对待世间万物皆以慈悲为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直以来,邓敬民都为社会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后来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爱心艺术家”称号,这足以看出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上层》: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是举世闻名的人类艺术宝库,你是怎样将艺术目光锁定在这里的?

  邓敬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看到祖母对着一幅画顶礼膜拜,心里就想,那画里的人儿一定法力无边,但又使人感觉十分祥和,不像怒目金刚那样令人生畏。长大一些后,知道那是一张由西藏传来的唐卡,是佛教信徒们精心绘制的,画的都是一些佛经里的故事。看到画中生动而精美的形象,看到祖母虔诚的膜拜,渐渐在我心里产生出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渐渐生发出一种美、一种信仰、一种美与信仰的融合。不知是自小受到祖母虔诚信佛的影响心生敬仰,还是后来走进敦煌石窟净化了灵魂而情系佛学,抑或是两者都有,就这样开始了宗教题材的创作。

  《上层》:由情感生发出的美和信仰是作为一股怎样的力量推动你艺术理念的升华?

  邓敬民:信仰本来就是一种力量,加上美的引导,使我常常将眼光投向历朝历代的佛寺壁画和雕塑,细心体味,让心灵浸润在一种圆融静穆之中,也有了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画中的愿望。从早期对大量佛像壁画的心追手摹,到现在一幅幅作品的形成,将佛教中信仰的圆融和艺术的美妙有机的结合,将成为我对佛像艺术追求道路上的终极目标。

  《上层》:对于这一个新的领域的发现与创造来说,你已迈出了坚实的步履。在敦煌石窟艺术的探索和研究上,你所追求的或者说是想要达到的境界是怎样的?

  邓敬民:敦煌的石窟艺术对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我将石窟艺术与传统工笔画法结合起来,并恰当地融合吸收外来文化,将佛像艺术提到一个崭新的层面,就是想赋予佛像绘画以新的表现力,达到历史感、艺术性、宗教感悟、人生体验、以及自然情怀积淀的统一。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上层》:你的佛像作品是在反复研究敦煌壁画、彩塑的各种元素基础上,进行重构、重组、重塑的创造,并注入新的绘画元素融合而成的既源于敦煌,又异于敦煌的新样式,在这一过程中,你最注重什么?

  邓敬民:在佛像创作中,我既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又注重将新的绘画元素融入其中,以表达自己对信仰之美的理解和感受。尤其是多年来对敦煌壁画的酷爱,对于敦煌壁画的悉心研读,让我有回归敦煌的感觉。敦煌壁画外来文化的吸纳和改造使画面充满着想象和梦幻,境界宏大、激情、浪漫而又具动感和强烈装饰性的图案,显现出独有的艺术和文化个性。从艺术上说,它是东方乃至人类世界的一个独有的样式。敦煌艺术的冲击力来自那些洞窟内化为炽热的色彩和飞动的线条,以及充满动感的形象,美妙神奇,心灵就会被这种极具个性审美创造的样式和美学气息所感染。

  《上层》:你的艺术形式非常的独具匠心,为人们揭示了敦煌艺术的各种可能性,并充分发挥艺术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了不一样的诠释,是这样吗?

  邓敬民:我的艺术形式是在发现敦煌壁画中可变的形式因素并进行解构与建构的创造性表达,即以一种新的形式元素的组合范式对另外一种形式范式的突破、消解和重新建构,以此达到绘画形式的创造。由此生成具有原创性的形式风格可以丰富人们的视觉经验,拓展绘画形式语言表现领域,给予绘画形式创造以最现代的诠释,并将形式语言及技法价值推向一个新的极致而获得生命。

  《上层》:我注意到在你的《石窟梦幻佛龛系列》中,很多作品中都一处白色佛龛,非常特别,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邓敬民:那是我特意留下的。之所以这样布置,是因为白色所具有的简洁无奇的空间感让一切充满了想象和变化,具有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和节奏感。佛龛在石窟艺术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而我将佛龛高度的抽象化、图式化,让空白来替代它。这平面的白让人仿佛进入了远古的时间隧道中,更立体、更富有变化的图式,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多的联想和创造力,直达我们的内心,更有感染力,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玄远空灵之美,难以用言语去表达。

  《上层》:你的佛像作品中除了大量运用魏唐时期的藻井、边饰等图案外,人物画中的色彩也大多具有写意的元素,这里有着怎样的考虑?

  邓敬民:有时候中国传统的用色本身并非写实,而是装饰性表现。我作品中的菩萨、众佛、飞天、舞乐伎等形象的衣服纹样的色彩就未必取源于实物,而往往是为了绘画中的色彩需要予以点缀,尤其是菩萨身上装饰的璎珞珠宝等,处处点缀着华美的气息,想令人感受到佛国世界的美妙。我对敦煌壁画中形象经受了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自然风化过程,存在着变异变色现象报有浓厚兴趣,并用现代手法有意为之,制造划痕、脱落的斑驳陆离的效果,以此减弱画中色彩的饱和性和形象刻画入微的程度,让整个画面在若隐若显的模糊状态中进入一种久远的神化了的梦幻状态。形象的再现让位于心象的表现,大面积的中间色调组合出现了,色块中仍然有形象,有微妙的变化,对西画的吸收显然在这里起到了作用,融合中西的特质会使我把色彩本身的唯美属性发挥得更好,除了功力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创造心态的宁静与敦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然。

  《上层》: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创作不仅有助于社会全面认识中国传统绘画,更是对一向不被重视的中国传统宗教壁画的继承和弘扬。

  邓敬民: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当初我遥接唐代以前盛行于寺院、道观以及宫殿建筑中逐渐失传的壁画艺术,延续了敦煌艺术的脉搏,想以此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绘画不止于是那些自明清以来充满文人意识的山水花鸟及人物画的形式,而像敦煌壁画这样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们喜爱的绘画也是一个重要部分。

  《上层》:在你多年的艺术创作经历中,有什么特别的感触?

  邓敬民:创作是艰辛的,心灵却是深邃和纯净的,在这样一种心境中,不知不觉地创作了很多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回顾这几年的创作经历,构思经营,勾勒点染,既是心性的修炼,也是美的陶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