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专稿&视频 | 中国式双年展如何办?作为个案的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

2023-03-13 16:58

“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自2023年1月7日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引发热烈关注受到广泛好评,观众流量屡创新高。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万人观展,并且创下了日均一万多人的观展记录,对于一场专业性非常强的展览,取得这样的成绩尤为不易。那么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是如何做到的?其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b92c319d95bd0aa029b1cc381ba91021.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54dea54d01c21c58c551efbcc3f949ec.jpeg

山东美术馆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a727b3bd1f98ee2a0793a0c9a08d085a.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5041494de48f2961f22acbc857f49e95.jpeg

济南美术馆展览现场

2月24日,在山东美术馆举办的“全球化、多样化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双年展——作为个案的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启动仪式及学术研讨会给出了答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e9a986f1d350cbdbf6ff632aeedbbe34.jpg

现场合影(摄影刘澍)

此次研讨会以“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为个案,邀请著名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专家学者齐聚济南,深入研讨“全球化、多样化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双年展”这一重要课题,旨在通过学术和实践的双重努力,研究思考中国双年展的特色路径,推进中国双年展的持续发展。

在众多双年展中,为何济南国际双年展能出圈?

为什么在众多双年展中,济南国际双年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和成绩?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本届双年展的学术顾问卢禹舜总结了四方面的经验:首先,本届双年展把握时代脉搏,凸现地域文化优势,主题设定准确。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拥有独特的丰厚的文化资源,展览充分发挥了地区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多维艺术形态的再认识、再阐释,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齐鲁文化植根于华夏沃土的精神。

其次,本届双年展充分整合专家资源,最大程度发挥策展团队合力,团队阵容强大,兼顾国内国际不同维度,保证了双年展的专业水准和学术品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9271b746f8572d2e5927afd74c85b6bb.jpg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本届双年展的学术顾问卢禹舜

第三,展览着力打造了艺术与科技专题展览单元,大幅增加了AR、VR人机交互、3D打印等科技应用作品的数量,大量使用新技术、新手段,让学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既兼顾了学术的高度和深度,同时创意惠民,增加了沉浸感和体验感,满足了人民群众和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新需求。

第四,以人民为中心的策展理念、平视的艺术交流文化互动心态和视角,彰显了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双年展涵盖了生态艺术、观念艺术、抽象艺术、新表现艺术等诸多艺术流派,充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国际、国内当代艺术创作前沿理论和新成果的多层次需求,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本土特色,在本土、在地和国际之间的平衡点把握上也反映了文化心态上的更加自立、自信和自强。

主题策划:双年展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形象的艺术渠道

冯远是此次双年展的总策展人,谈到展览的策划时讲到,双年展作为现代中国和世界各国当代艺术交汇、交融、交流的重要支点,近30年来国内各种类型的艺术双年展被赋予了有关经济、社会教育和公众审美、城市形象塑造、更新、提升等各个方面多重属性,已经成为广受公众关注的展览方式和常态化的展览模式,极大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展示当代中国的艺术形象、艺术精神,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fb83a948fc4269e77542417b31aa98d.jpg

此次双年展总策展人冯远

冯远认为,双年展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形象的艺术渠道,也是重要的方式。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世界资源、思想资源和艺术话语高度趋同的情形下,如何仅仅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贴民族的文脉与载体诉求,更好彰显属于中国独特个性、价值判断,并进一步推进各地双年展的多样性、表现形式,是文化艺术进程中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专家建言:走出一条“中国双年展”之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dfef639359d22d36029c852143a8969.jpg

双年分策展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双年展是关于当代艺术的展览,双年展不等于美术展,就展览来说,双年展要有主题,策展团队要根据问题组织展览,并且所思考的问题要有创造性,强调当代艺术的创造性、原创性和实验性,同时还要有突破性,这样的展览才能称之为双年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次展览举办的是双年展而不是美术展。

他还谈到,每届双年展的举办都要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点新的东西,当然,只是求新是不够的,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体现。所以除了对新进行探索之外,还要对所有发生的新事物、形式、未来和价值观念抱有批判性意识。

具体到本届双年展科技艺术板块的策划,朱青生强调对新事物的反思,可以让我们人类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时刻,不忘我们是人,要保持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而不是在技术中丧失自己,这样的工作也是当代艺术需要完成的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b4061263f1f31fd0667daac343b9e06.jpg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现在的双年展基本上都在美术馆举办,都发生在城市中,是城市和美术馆合力推动双年展的发展。

因此美术馆与城市共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到共生发展,要从公共文化的角度与城市连接,美术馆作为城市创新驱动力,同时从美术馆带动城市产业升级的角度,思考美术馆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互动、趋势与做法。

具体到本届双年展,美术馆作为艺术与社会、人类与自然、思想与现实、传统与当代交汇之所在,是公众获得感和满足感的重要场所,今天的城市发展不仅需要美术馆,更需要从规划、定位、角色重新建立对美术馆的认知,从建筑地标作用到内容生产创新和开放程度,再到美术馆对于产业升级、城市品牌的引领带动,我们在共同探讨美术馆的未来发展,也是对美术馆在未来发展,展开更为广阔思辨和试验。美术馆建设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因艺术存在显得更美好。在新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因此要挖掘其所蕴含的知识能量,以艺术赋能共同推进美术馆与城市的共生发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bdbb3dd1379c425d469bf63a5a079c8.jpg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40多万观众前来参观展览,说明双年展是时代的需要,观众的需要,如果开展了,没有观众,就是我们文化追求和定位的失败。

正是如此,张晴回顾了早年其在上海引进国际性展览时的不易,大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海博物馆引进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展览,当时一张门票要5毛钱,还是非常贵的,但美术馆门前排了很长的队,正是这些展览的引进,让我们在家门口看到了世界。

从上海双年展到今天全国各地双年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双年展到底为城市文化做了什么?在张晴看来,是培养了我们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这个群体,让他们知道了何为艺术,何为当代艺术,何为世界语境中的艺术。而这对艺术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ef6098c8b9ef9197fb69e3e045e5291b.jpg

在双年展分策展人之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看来,本届展览激活了一座城市,双年展每天有1万多观众观展,并且以年轻观众为主,为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比如再过10年、20年这些观众成为社会主流,他们从双年展中获得的可能性意义就会显现,比如思想观念的开拓,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表达。

当然,展览的视觉本身很精彩,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和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展览提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导向。李磊同样认为,双年展不是美术展,是一种视觉文化的思考、实验以及呈现的综合体,济南双年展紧紧围绕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趋向,这是中国双年展,是这个时代的双年展。

李磊强调双年展的特征和使命,在今天而言是文化议题的设置和精神引领,真正有价值的双年展应该是具有文化议题设置能力,以及精神引领感召力的。

李磊还谈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问题,今天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但我们还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这为我们带来思考和表达的动力,这是一个大的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李磊认为是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还要讲好世界人民共同的故事。

济南国际双年展未来的发展,李磊建议将定位明确在中国双年展,站在中国核心立场来看世界、讲故事的双年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83f0b181cb350dee2c3e78d49d32e5db.jpg

清华大学教授顾黎明从艺术家的角度讲述了文化对一个艺术家的影响,其从小在山东长大,家乡文化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并在其艺术创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顾黎明看来,双年展的意义也不在于其有多高的层次,关键是让更多老百姓知道艺术的多样性。同时,一个好的双年展,不仅需要全世界艺术家,还需要本土艺术家,以及从本土走出再回到本土的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6556cebf21e310488b6fb202fcdc55a.jpg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杨卫谈到,一提到山东我们就会想到孔孟之乡,传统文化非常丰厚,书画大省,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举办,打破了这种固有观念;同时,在山东本土搭建了国际性平台,位艺术家发展提供了可能;还有双年展没有叫美术双年展,而是国际双年展,定位非常清晰,使展览未来发展的逻辑通了。

杨卫还特意谈到双年展的策展团队,包含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大学教授、美术馆馆长,有从事传统艺术,也有从事当代艺术研究,使整个策展团队包容、开放,这是济南国际双年展和很多展览不一样的地方。

济南国际双年展还有一点做的非常好,就是在呈现科技艺术的同时,还会思考科技成果背后的问题。

杨卫也讲到了双年展的中国性,虽然呈现了很多科技艺术的作品,但几乎都与传统文化相关,艺术家们在用一种全新的科技转换传统命题,到济南双年展现场,能真正感受到创造性转换的魅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81fab59ea5649e50718fcb6b78dea017.jpg

双年展分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重点探讨了双年展中绘画何为的问题,本届双年展展出272件作品,其中157件绘画类作品,占比60%。而在双年展的宣传中重点突出的是科技艺术和装置类作品,这也让裔萼思考,双年展中的绘画作品有何意义?

她回溯了绘画在西方主流世界发展的历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逐渐从国际性双年展舞台中处身边缘,到二十一世纪又开始重新回归,给今天中国双年展策展某些启发。

比如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重新强调绘画的功能。强调观众在展厅当中要主动凝视,不要屈从于电视屏幕和电脑控制器;2004年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策展人更加重申绘画的重要性,因此,裔萼希望美术馆作为公共美誉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反思,通过科技感很强的影像类、装置类作品,把观众吸引来之后,对那些静静展示的绘画作品还能做些什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6139cce1bc69890f1310c81dd7386e9.jpg

本届双年展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认为,“中国双年展”的提出,带有文化自觉和艺术史意义。

他也谈到了绘画在双年展中的地位问题,在展览中他听到讨论,是不是绘画太多了,我们想象中双年展应该是前卫性的、观念性的,走出架上的呈现。比如欧洲看双年展,80%、90%都是装置,这个角度讲,中国双年展概念的提出或者是本身的现实,展现了我们的当代,中国艺术当代的状态。

于洋还谈到如何实现有效东西文化交流的问题,在双年展中要关注的是题材的相通性。交流的相通性和有效性恰恰是双年展应该关注的。

双年展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想要把它办成什么样子?事实办成了什么样子?我们如何面对现代性身份焦虑?于洋认为中国双年展的概念对美术体制中、文化艺术发展体制中,拓宽或者拓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实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