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展览现场
在科技快速遮蔽乃至替代自然的当下,艺术家和“自然”的对话显然更加弥足珍贵。其核心正在于朴素自然伦理的奠基性在当代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自然·同行——何韵兰88艺术展”的学术主持贾方舟所言:“现代人有着三重疏离,即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上帝的疏离。由于这三重疏离,使我们人在都市生活中常常有一种普遍的精神疾患。在这个意义上,何韵兰先生走向自然,描绘自然,对大自然充满了激情和向往。”“她的作品,从早年那种朦胧的抒情诗格调,到现在对大自然音韵节奏的体悟,不仅是一种胸怀的拓展,也是对自然生命的深层理解,对时空运转中偶然与必然的沉思与把握,更是在与自然的“同行”中以艺术的方式体悟自然的美与奥秘。”
而朱青生则认为,“何老师的展览不是让人看到世界,而是让人体会到世界。世界既有它生成的过程,也有它的发展规律,还有它的结晶。所以,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这三个方面的轮流回转、生生不息。从混沌、分裂、转化、变更、沉积……在最为艰难的时刻透出晶莹的光辉,就是那块绿色,对何老师来说,就是绿殇。殇总是人生的结局,也是世界的终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块像翡翠一样绿石的那种绿色,看成我们最后归宿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美好呢!”
艺术家独白:这是我88岁的一次比较集中的展览,也是我70岁以后的作品,这次展览,我想表现的是对自然非常复杂的感觉,实际上自然在我心目中是极其美丽、严酷,同时又是十分神秘的。我只能通过多年的探索,想方设法尝试表现我心中的自然,真正触动我的自然。自然它是道,我是很渺小的一个普通画家,所以必须打破原来的很多框架,在自然面前我是个回到本色本性的小孩儿,我可以拥抱自然。这种心绪,促使我不断的超越我自己,所以展览也是尝试的检验。
何韵兰先生说,为展览想要感谢的人太多,还会联想一生中太多要感谢的人。她认为帮助他的人也是她敬重的、有共情的人,这和地位职称无关。大自然对自己的教育是:所有的获得都不是应该的,感恩美和爱的给予,会转变为动力和激情。到这年龄,还能和朋友一起做成一个和颇具个性的展览环境(美克洞学馆)相匹配的展览,也是自己的幸运。他希望通过作品和众多美育活动分享敬畏自然,净化心灵的体验,与更多人携手同行。
观众在展览现场常常会感到宏大而又神秘的宇宙,感觉走进了艺术家创造的一个宇宙里。这也许得益于布展的整体考虑,而布展的整体性也暗合了艺术家和自然既复杂又单纯的关系。正如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王林海先生的解读:“融于自然,出于自然,向美而生。艺术家何韵兰先生,究其一生,借艺术之功,化生造象,至情至性。在艺术中获得了生命的自由。”
展览现场
一、美的初始
自然乃至整个世界,在艺术家何韵兰的眼中,初始的感觉就是天地人合一的“有情”。于是,在身心共振中,大美生矣!
造化之初 50x50cm 2019年
二、混沌初开
道法自然,次第花开……正是在寄情造化的过程之中,艺术家心中的混沌世界化为自己的情性,显发于外。
三、含宏与玄华
自然、环宇和人世间的大爱,是一种深邃、神秘的光;更是来自远方或者彼岸的神奇力量!
四、释放与裂变
天地万象,裂变的是无边无际的空间,释放的是无始无终的包容……悠悠时空,唯爱温暖。
昔日的罗布泊 90×68cm 2010年
五、绿殇
造化幽玄弘深,大道无言;人渺小应自谦,情深而忧,唯艺不可为伪!
胡杨魂75×82cm 2008年
六、敬天法地
天地之间,正是人之本源;七彩世界,无需外求;人心本自具足,回归虔敬,唯有中道。
展览现场
七、复归自然
在无尽的山山水水与万物百态中,寄情入化,故超以象外,沉淀印迹,尽性而生。
何韵兰作品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何老师持续不断地做水墨艺术探索,艺术符号特别鲜明。比如画面有一个大的水潭,你也可以理解为眼睛或心灵之眼。在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城市化进程中,看到这样一潭水,能够让我们的心灵静下来。当然这不仅仅是一潭水,实际上是宇宙的洞穴。今天在美克洞学美术馆来举办何韵兰先生的作品展览,我认为是最能够诠释洞穴美学的这样一种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是探索人类精神发生及其未来的一种艺术理念,或美学观念。洞穴是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力量的象征,也是能够把散乱的世界汇聚、聚焦成一种能量,穿越过洞穴,而能够生发万事万物的这样一种神秘的力量。
我特别吃惊的是,这样儒雅的一位女性艺术家,她何以有这么大的精神张力在她的画面里面。画面中那看似一潭静静的水,或者是一个虚空的洞穴和幽深的黑色,都形成了一种洪荒之力。她是通过我们所不太了解的宇宙来体现这样一种宇宙精神,或者说现代水墨表达的并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经验,给我们带来的是有关洪荒、神秘、以及对宇宙重新追问的思考,这种思考恰恰是通过水墨艺术语言,包括水墨的自然渗化,在画幅的正背面不断的渲染着墨,甚至是撕扯重新形成的;或者说她的作品本身创作过程,绘制过程也体现了一种神秘感。所以我觉得何韵兰先生用她自己对艺术的思考来表现了我们今天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探索。
杨晓阳(中国文化促进会主席)
在何韵兰先生所有的作品里,我觉得首先是这个圆形极其重要,它是原点、原始、起源和根本。这个圆相当于是一个种子,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根本的出发点。一切事物的生发,它的外延,都有可能变幻出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和可以无限放大的空间,这就是何韵兰先生的世界。
一方面是她的思维从原点出发,向宇宙无限的空间扩展,另一方面是从版画和水墨出发,变换出不同的技法,这两方面是她最突出和基本的出发点。她是从一个原点出发,向无限扩大,呈现出一种纵横的状态,并从单色进入到辉煌色彩的交响,最后再回归到一个更加单纯的水墨世界。
可以说,她的中国精神在她的画面中是体现非常充分的艺术家。她的画是独一无二的,她的画线索也是非常清晰的。她的人生、感受、追求和事业,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觉得何韵兰老师的这个过程应该受到更加密集的关注,包括知识结构、成长过程、绘画的历程,以及目前达到的这个完整的结构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她会给后人,给世人有更多的启示。
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我觉得何韵兰女士以她88岁的人身经历来做这样一个展览,她是作为一个人跟自然的对话,不完全是这样,她是作为一个个体的心灵,而且这个心灵是凝聚了她88岁人生,对人生的感悟基础上,对天地自然万物的一种精神的交流,还是她灵魂中跟宇宙的一种理想主义的神交,更是她通过艺术家的想象来构建的她心目中的宇宙,所以这已经超越了艺术家个体,是一种与天地宇宙往来的这样一种宏阔的一个大主题。
我相信选择这个主题跟何韵兰女士这数十年来从事社会公益,从事美育,从事妇女儿童的教育是有关的,因为这背后是一份人间的爱的精神。爱人,爱天地,爱这个宇宙,爱我们生存的这个家园。展览的影像视频做的非常的棒,你能感觉到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在宏阔的宇宙间,是一种精灵似的在鸟瞰天地宇宙,能看到地球这个人类共同家园上的各种地貌和这个风起云涌的一种大自然的一种奇异的一种现象。
这是一种精神启示,能够摆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这样一种关系。
韦红燕(首师大教授、博导)
刚进入展厅,看到画作想到了被剖开的翡翠原石,经过惊心动魄的火山爆发的熔炼过程,产生出外表粗糙却内心晶莹剔透的绿翡翠,神奇的造化,这似乎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哲学启示。
作品超越了“环保”的内涵,直达包容一切的“象”。而“大象无形”,最终超越表象的束缚,去探寻自然的真谛,艺术家正是用图像的方式表达了这个哲学内涵。作品也在呈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思想,也是宇宙的宏观和微观的无限性和整体性。我们的地球和人类就是在其中的一粒微尘,我们的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也都会具有宇宙的本性。
如果以后的创作可以更加无为而为,正如艺术家曾经的独行天地间,在恰当的时空和心境下,大自然的启示可能在一种直觉的状态中涌现。
而一些记者则认为,何韵兰不拘泥于传统的画种界定,大胆运用色彩,在版画、水墨、色彩之间展开跨画种的自由探索,以内心对自然的呼应,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画作展现出自然之宏伟神秘、旖旎多变、蓬勃雄力,及其对宇宙之起源和规律、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深刻思索。
(注:展览进行中,更多评论整理中)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自然·同行——何韵兰88艺术展系列活动之“无用之用”:
2024年7月6日,美克洞学馆将举办“自然·同行”艺术展特别策划活动“无用之用”——回归中国语境【诚明雅集】,此次雅集既是宇宙自然与中国山水的对话,也是高蹈流云间的知音叙谈,更有对这个时代文明走向何方的思考。
活动主题介绍
“无用之用”作为中国艺术超越性的理想,重在表达其纯粹的精神性。为什么庄子会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呢?这就要回到中国人自己的语境,自己文化精神的意愿中去。中国艺术家的理想是“备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艺术家全然地回到生命本身,直指心性,创生不止。
雅集,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聚会形式,他们吟诗、作画、抚琴、品茶,并在其间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参加美克洞學館本次雅集的有艺术家何韵兰、艺术家王林海、古琴演奏家杨春薇,三人相识相交多年,各自的艺术领域不同,相信在此次雅集中,他们将碰撞出更多的惊喜。古琴演奏家杨春薇将在现场奏响琴音,倾情演绎经典传统曲目之美,诚明琴道院弟子也将带来精彩的古琴演奏、诗歌朗诵。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自然、神意、气韵,是中国艺术永恒的主题。回归中国文化语境,回归中国艺术的本来面目,即回归天地的精神。雅集之中,何韵兰、王林海、杨春薇将围绕主题“中国艺术的‘无用之用’”展开精彩对谈。
嘉宾介绍
何韵兰
何韵兰有央美培养的扎实功底,有近九十年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在艰苦条件下对国内外人文环境、极端自然的深切体验,有与老一辈艺术家的情怀衔接,有和年轻一代碰撞的激情,有参与女性艺术发展及少儿美育的方向引领,是全民美育和心灵工程的传播者,在创作中不断突破自我,年逾七旬后又开始新的艺术探索。她是艺术常青树,也颇具当代精神,更是让生命充分绽放的“80后”代表。
王林海
王林海,心性学倡导者,心性艺术家。诚明内学创始人、山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ADCC)顾问。曾在中国、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多地举办个展及联合展览,作品被瑞士 Dornach 歌德大殿、中国国家画院等艺术机构收藏。著有:《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游艺明心录》《一心世界》。“美,只指向心性”是王林海对人类艺术精神的定位,也是他践行艺术的宗旨。
杨春薇
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常务理事。自幼随刘景韶、刘善教、梅曰强、吴文光诸位琴家习琴,承梅庵、广陵、虞山吴派三大琴派之统,接广陵派梅曰强先生衣钵,创立“悦心汇”及“诚明琴道院”。近年来致力于雅乐重建与实践,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雅乐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