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感恩之心与聚焦之爱
董百川先生是一位勤于耕耘、敏于感受、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画家。
画家是用呕心沥血的作品,来表达对于社会、人生、历史与艺术的思考,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的情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不远人”,意思是说不应该忽略“人”的存在,而应该重视人、贴近人、关爱人,“道”应具有人性的温馨和光辉。
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是具体的,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以什么“人”为“本”,以什么“人”的生活为“本”,以什么“人”的情感意志为“本”,以什么“人”的思想、道德、精神为“本”,在艺术家来说便是仁智有别、各有主张,因而也表现为千差万别了。
百川先生工作、生活在繁华、喧闹的城市里,在北京、厦门、江门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
但他没有“就近取材”,没有“偷懒省事”,没有去描绘挥金如土的“成功人士”和“情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后笑”的靓女,以及受到粉丝们众星捧月般追捧的明星大腕……
相反,他注目和投身于基层民众。他不辞劳苦、不畏艰辛,十多次地远赴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从那些草根一族的劳动生产活动中体验生活、观察社会,培育感情、积累素材,提炼主题、激发灵感,进行了精心的创作。
大诗人艾青有一句众口传颂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读着百川先生的画,由感觉到沉思:他的作品是发自内心、触及灵魂的艺术创造;因此,我把艾青的诗句可否稍稍改动一下:“为什么我的眼光聚焦于此,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艺术家这样一种赤子之情,一种平民心态,这样一种关心基层民众尤其弱势群体的人文情怀,值得我们大力肯定和提倡,尤其在当今世界。
百川先生不止一次地、发自内心地说过这种“感恩”思想:“滴水之恩,都应该涌泉相报。祖国、人民、中华民族对我是养育之恩,永生永世,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一刻也不能忘记。”我想,他的感恩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二、情感诉求与大道回归
通过画面,或者说透过画面,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画家更深层次的人文诉求。
城市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发生。人在这种矛盾中生活,越发增加了对自然的依恋,对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与追求。在“钢铁水泥的森林”中,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污染之下,正如人们所责斥的,城市中那种人心沙化、人伦浇薄的现象屡见不鲜。
当然,这种情况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正在整体性地得到改变,正在逐步地善化与优化;人们正在努力于“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但此属另题,理当另论。
面对浮躁虚华,画家便要寻找一片自然和心灵的芳草地,眼光自然而然就投向了广阔、宁静、纯朴的边陲之地。
“礼失求诸野”。在边陲之地,人民常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深得天地之造化,孕育了一种品性上的纯真、质朴、淳厚;画家独具慧眼,将视点聚焦于此。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忆与诉求。 唐代大诗人李贺有诗,题:《高轩过》。其中一句是“笔补造化天无功”。解释这句诗,我认为可以拓展一下:笔不一定专指文学,也可以指画家的笔、作曲家的笔;当造化不够完美的时候,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笔”去“补”,以达至理想的境界。
画家心系的精神家园,就是董百川画展所曾冠名的“情魂飞动的神韵”中的“飞动”的“情魂”。
画家所聚焦的边陲之地,也孕育了一种由赏鉴山川日月自然美的经验所积累、提炼而形成的美学观与艺术观。延伸开去,我也可以说“美失求诸野”,“艺失求诸野”,就是在民间、在人民大众中寻求那不竭的艺术与美的源泉和继续持久发展的无尽的力量。这是艺术的大“道”回归与作品创造者的遵规循律。
三、艺术创造与民族一体
聚焦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百川先生的创作活动当然享有艺术范畴的高度评价,比如素材的深厚,题材的精炼突出,意象的别具一格,审美视界的扩展开拓等等。这些,国内外著名艺术评论家们早已有许多非常精到的专门研究了,我无须赘言。
如果调换一个维度,我想补充论述的,是他的艺术创造活动对促进中华文化的意义与社会价值。
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理论大师费孝通先生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他说,“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全体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和合文化之浅见”的文章,其中谈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然融合问题。我认为,中国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以至不断融合,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汉族是今日中国56个民族中最大的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3%,其本身就是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历代史学工作者都注重书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尊重少数民族所建朝代的正史地位。实际上,据一位学者考证、研究,中国历代大王朝中,只有汉、明两个朝代的皇帝是汉人,其余都是少数民族或汉化了的少数民族。
百川先生的画作,无论是五彩缤纷的男女老少,还是欢快的牛马,乃至可爱可亲的牧犬,……都使观众有耳目一新的亲切感,而这种感觉无不以民族平等、共同繁荣、互助团结、自然融合为基础,无不显示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
毫无疑问:董百川画作(延拓及于:与董百川有着同类民族题材的其他艺术家的画作)积极参与着这样一个活动:反映-加强-促进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历史过程;中国全体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六个民族单位作为“多元”,经由这一过程和融而成为中华民族整体一体。
金坚范
2012年10月1日于北京
(金坚范: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作者:金坚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