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传承千秋窑洞情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一根脊梁,有一种精神。

  一个年轻的画家必须有一股创劲、拼劲,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和毅力。我所认得的田齐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多年来他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地寻求突破点,努力去冲出“围城”,超越自己。艰难之路,惟勇者胜。

  几年来,他从边疆到皖赣浙、云贵川、沿海各地写生,寻找自己艺术的“落脚”,他用传统的笔墨、线条的律动与光影的结合,来表现民居的沧桑和厚重,体现民居的时代特色,更重要的是,他用画笔追溯了人们大量的文化记忆,探究了人类生活的本真。

  最近,他又约同工作室几位年轻的画家,来到了陕北,夜伏日出,风餐露宿,进行了大量的写生与创作,尤其是他选择了以窑洞为创作主题,去深入研究其形成与发展,分析其历史与现状,探究其风俗与美学,努力追寻和挖掘那一尊尊陕北窑洞所能容涵的故事与情感,努力用画笔去描绘与记忆下陕北窑洞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

  走进田齐的画,我感触很多。窑洞,作为我们人类的一种生存居所,虽然远离大城市,且与繁华、现代、繁芜、火柴盒式的城市建筑相比,显得斑剥、沧桑、破旧、零落了一些,但窑洞作为人类最原生态的生活场所,可以说是黄土地貌、气候与人类的最佳结合,达到了几乎完善的和谐,这不正是今天我们所追求的吗?据考证,窑洞的起源,最超码可追溯到距今八千多年前,陕北现存的最古老的窑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我觉得,窑洞真可算的上是我们中华民族建筑的“母本”了,可以说,它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气息与文化信息。只要有窑洞在,就有人在;只有有人在,就有一段故事、一段传说、一段文化内涵。

  田齐在陕北写生,深深被那些窑洞所吸引、所震憾,而他被吸引和震憾的,正是这些窑洞所凝聚的那段故事与传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田齐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在陕北期间,他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搞了许多创作。看了这批作品后,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符号,更为难得的是,他用画笔给予了现在的人们对陕北革命故事、民风民俗的回顾和记忆,使人回味,使人难忘,使人鼓舞。

  站在那《一盏不灭的灯》和《一盏油灯照亮全国》,虽然没有那灯的出现,但使我隐隐约约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那破旧的窑洞里,在那一盏萤火虫儿亮的油灯下,披衣伏案,奋笔疾书,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而今天,他们的后人正沿着那“灯”指引的航向,带领着人们改革开放、发展致富、奔向小康。真可谓,无灯之处寻呈澈,幽暗之中透光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用心良苦。

  岁月东流,昔人不在。而田齐的画作,却开放了我们历史记忆的阀门。那一幅幅画面,使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使我们忆起了革命岁月的艰辛和不易,使我们看到了中华“龙”那不弯的脊梁,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鼓舞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着民族的利益、为着祖国的明天而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我想,田齐之所以选择了窑洞这一主题来进行创作,也正是他想表达和告诉我们的。

  天然黄土造就了陕北人的一切,土伴人生,是祖祖辈辈窑居人的生活写照。陕北人的智慧、陕北人的情感,都源自于这深厚的黄土与这悠久的窑洞。让我们记住这些年轻的画家吧,记住他们笔下的陕北窑洞,记住作品中反映出的那种雄浑的生土气息和人文精神!

武警训练部副部长

作者:卢本乔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