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31 11:18
该器做成一只缩颈屈足作蹲伏状的威武狮子,正面仰首龇牙,双目怒睁,背面束腰,上小下大,为标准的葫芦型。身上刻划卧伏状狮形烛台特有的双翼与羽毛,下腹部饰两条卷毛纹与双圆圈状放射纹,其余部分刻划斜竖纹。狮子左边五爪扶膝,右爪上握一物状,头顶双耳中间安一圆型短管,与腹腔通,用以插烛照明。全器高8厘米,插管口径2.5厘米,最大腹径7.2厘米。底足无釉露胎,微内凹,胎色作深灰色,胎釉交接处有窑火红线斑。瓷胎外施满青釉,釉层厚润均匀,釉作青灰色,整器较为厚重。
瓷烛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东吴时有卧羊形烛台,背有烛扦管。至西晋时,越窑瓷器造型的时尚是把许多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如羊形、狮形烛台、熊灯、鸟杯和蛙盂等。据由冯先铭先生主编、国家文物局1993年7月出版的文物教材《中国陶瓷》记载,西晋时,越窑出现扁壶、鸡首壶、尊、狮形烛台等新产品,是六朝时期花式品种最丰富的时期,而晋代比较突出的器型有鸟首壶、狮形烛台和火盆等。
狮形烛台产于西晋越窑已被许多古瓷专家所认定。但在江西则出现于东晋,时间比越窑晚,形状从越窑的卧伏状变为蹲伏状,胎呈灰白色,釉以米黄色为主,普遍开冰裂纹,脱釉现象严重,与笔者收藏的西晋越窑狮形烛台完全不同。狮形烛台在东晋时仍有少量出土发现,但都比较粗糙,多为仿西晋越窑制品,窑口和胎、釉也不尽相同,并且普遍采用褐彩装饰,东晋晚期出现莲瓣纹。南朝时在福建等地流行双管、四管、莲花形烛台;浙江绍兴南朝墓出土一狮形架座烛台,狮首左顾,尾上翘、四肢伏地、背上负一方座,座上又置长方形横梁,梁上有三个烛管,已完全没有西晋越窑狮形烛台优美的造型和厚润匀净的釉色。由此说明,卧伏状背上负单管烛插的青釉狮形烛台和蹲伏状头顶负单管烛插的青釉狮形烛台只流行于两晋 西晋公元265 316年、东晋公元317 420年 的155年之间。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