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的文化灵性,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艺术的深邃和它的诗情诗性。画家郝平的水墨山水,就是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艺术华彩和生命的乐章。让人感觉出一种静的诗情和醉人的醇厚。无疑,那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画家对家乡的爱恋和内心的向往。那是一位艺术家诗意的笔耕和精神的旅行。那是一位行吟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熔冶和重塑。当然,其中也不乏美学层面的追问与思考。
从常识的角度看,具有诗情和浪漫情怀的人,都是喜欢与大自然对话的。因为大自然的生命韵律和精神气度最为人类所敬仰、所縶爱。这也正是“澄怀味象”的道理所在。画家郝平的山水画创作,大多都是以云南地域的平凡景致为描绘对象的。如丹霞地貌中的石林、缓坡、丘陵及低纬度高山等。这种景致的特点是山清水秀、简括疏朗,澄明至极、朴素至极。是一块少有人为污染的净土和圣洁之地。不禁令人想起那“潦水尽而寒潭青、烟光凝而暮山紫”的优美意境。也就是说,澄明简括、静谧单纯这八个字,即是彩云之南的山之精髓、水之精髓,同样也是郝平山水画的灵脉所在。在画家郝平的山水画创作中,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云贵高原的风是和煦的,云是纯净的,木秀于林而从不张狂,水倚山行而不废激涌,实在有着天地之大美和山川之性灵。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天地之大美和山川之性灵,不是通过传统笔法中的“层峦叠嶂”、“沟壑万千”的大山大水来表现的,而是通过片段小景和一角半边的构图来实现的,这就更显得美学上的平易和朴素,更多了一些个人的心得和个性特点。这一点,对于个性化的创新来说尤为珍贵。因为它是只属于画家自己的个人风格和面貌。是画家自己的美学阐述。
天地之所以有大美,是因为它经历了千万年的生息和蒙养,而我们人类自身则不能,这也正是我们喜欢寄情山水的哲学根源。郝平的山水也不例外,它同样是以艺术的方式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自然诗画中的人性诉求和精神情愫,感知着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于是这种美便寓有了情感的深度和哲学的深度。正是由于画家郝平的独特思考和独特的表达,让这片峻岭奇峰和空谷白云有了个人化的形态和超越常态的纯净,这也许就是超然的自然之物对于画家自身的蒙养吧。
画家郝平是很喜欢描绘四季山水的诗意变化的。比如在这几年画出的数幅四季景色。尤其是那幅山舞龙蛇的春之梯田;那幅迸裂奔涌的夏之溪水,赏读之后,让人心旷神怡、好不释然。其疏朗的笔法和轻柔的笔墨运用得如此自然和贴切,在当前的山水画创作中并不多见。北宋郭熙有“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性格概括。揭示了四季山水的情感倾向和移情规律。而郝平的山水倒不尽然,也无如此“教条”。因为这个地方的景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相宜,四季如春,完全是另一番境界,所以我们看到画家笔下的四时山水,尽是草木葱荣和生机盎然的。唯有那画家常用的石青和石蓝色,可以不时地提醒我们,似乎还有“冬”的存在。(如画作《一览铁峰竞秀》和《追梦忆写静静的石林仙女湖》等。)
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喜欢把自己的山水画创作称作“水墨风景”,这倒是个很有意味的概念。因为一般来说,对于描绘自然的艺术形式,西方人称之为“风景”,中国人称之为“山水”。这个“水墨风景画”的概念,似乎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概念。说来也不奇怪,画家郝平确实有着研究西方文化的经历,在他的创作中,确实也有西画构成的元素,相互借鉴和借用的本身,无疑具有当代色彩和后现代意味。这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大家知道,画家郝平是位著名的版画艺术家,在版画艺术界早有建树。如果了解他的版画艺术的话,就不难理解他的“水墨风景”了。因为它们的精神诉求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意家园的向往和真切直白的乡痛。有人说郝平的作品“总是隐隐飘忽着哲学的苦味、历史时空的浩然清气,流露着冷静达观的空明和悠远深邃的气质”,这话一点儿不假。我们无从选择时代,但不能没有对一个时代的立场和态度。画家郝平的“水墨风景”,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抉择。而这种带有审慎的诗情和冷凝的抉择,也许正是这种“水墨风景”的真正意义。
作者:张文华(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美术杂志社副社长)
作者:张文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