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史载唐人王洽始善泼墨一法,惜今人吾辈无从见其真迹。至近代,经黄宾虹,特别是张大千发力光大,终成一时之风气直至时今。
“泼墨”一词,直接的理解即用大笔在画中写出,或将盘中之墨,或浓墨或淡墨,直接倒入或泼向纸上而成为泼墨也。一个“泼”字生动且形象,既点明了此技法的特点,更演绎了此技法的审美价值。“泼”字似乎更接近于感性宣泄,而宣泄更有利于感情的注入,而“泼”字的动作本身亦颇似行为艺术,一种有情感的艺术行为,而有情感的行为更易产生感人的画面,作品更易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泼墨此法经善用者的艺术家之手,泼出的作品能让人品出作者的胸中之气、心中之性情。梁明即是此中之高手也。他善用泼墨之法,借自小生活的故土,熟透于心的闽西山水,特别是闽西民居土楼等熟悉场景,假借眼中之故乡,泼出其心中的故乡,泼出其心中的山水,泼出其心中的情、胸中的爱,泼出其对故土乡愁的眷恋。观其泼墨山水,画面之气磅礡、之势畅快,云水烟霭,温润苍翠,墨气清缈通然。
泼墨经近代张大千先生发扬,张大千先生对中国泼墨之法在山水画创作的运用、发展和丰富是甚有功劳的。梁明传承了此脉泼墨山水之法。他凭借其对故乡土楼的切身感悟,对土楼文化内涵的把握,把乡土气息与大自然勃勃生机对接,把土楼与天地对接,把土楼与宇宙洪荒之大时空观念对接,大胆超越山川具体形貌,融入部分西方审美理念与艺术元素,在写生中升华心性,在创作中升华价值。用笔墨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属于个人的泼墨山水世界与心灵的土楼回响,表现出一种天地之大美壮美,犹如一首交响乐,一首关于土楼的泼墨交响。
源于对眼中闽西故土一山一水的熟悉并了然于胸,源于其近年对泼墨之法的深入而大胆的尝试,其泼墨山水作品中已能流淌出他对这方水土的挚爱之情,更折射出他个人对泼墨之法的艺术自信。梁明的这种艺术自信使其近期对泼墨新法的尝试更具学术探索性和前沿性,他大胆而从容地丰富泼墨山水的技法,已趋现有个人艺术语言形式意味的语境。其近期泼墨山水作品中的墨色墨气墨韵充满着流动性,在泼的收与放的对比中,有着完整的统一性、整体性,有一种气概的力量存在。其大片的泼墨中,在浓淡墨色间流淌与交融的变幻中充盈着抽象之美,而这种抽象性与画面中闽西土楼等具象的对比,又使得画面在虚与实的对比中产生中国式的意象之美。这是一种来自熟悉生活的艺术,一种来自生活又与生活本身一样有生活活力与张力的艺术,而这种艺术情缘让其作品有一种温度,一种温情,一种心灵的温馨与冲击。
梁明的泼墨山水虽取材于地域性题材,但他的艺术思考不局限于地域化特色,而能够与中国绘画的整体与历史联接起来观照,观念与理念是放眼当代全国山水画的视角,能够在写实勾染与泼墨写意的大开大合的构成对比中,让笔下传统的笔墨对表达地域题材的探索上具有大的格局和气象,形成气蕴和律动。更不因题材地域性而使笔墨语言狭窄地域化,而是突破地域化并升华为个人的艺术品格。地域题材如何走向当代性,如何走向大格局化,如何提升地域题材的艺术品格与气象,梁明所做的这种探索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016年中秋于闽江南畔文心堂北窗下
作者:王来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