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代青年艺术在创作中大抵有两个方向,一是走所谓学院派的道路,这些青年艺术家大部分有学院背景,具有扎实的绘画技巧,在创作中注重传统,强调继承发展,尤其是在水墨画的创作中,虽然面貌多元,但是基本上还是依托于传统的材质和范式,进行新语言与新图像的探索,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青年艺术家则开始尝试新的创作媒介,不再顶礼膜拜艺术上的大师,也不机械地模仿和借鉴中外艺术家既有的成熟语言,而是从自身的生存现实出发,用新的语言,建构自己的表意系统,用作品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各种认知和感悟。
20世纪70年代末抽象艺术在国内开始兴起,当下抽象艺术在中国当代艺坛已成蓬勃繁盛之势,并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创作群体。从一开始借鉴和模仿,到后来尝试探索自身的抽象艺术语言,与国际当代艺术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一直在抽象艺术的谱系中,探求抽象艺术的进步与创新之路。应麦可就是一位抽象艺术的实践者,他用一种抽象的表达,记录他的生活轨迹,抒发了他不同时期的情感与思考。
应麦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从事绘画教学及乡土、民俗风情题材的油画创作。在早年的教学中,与主流写实主义的绘画创作风格不同是,他一面教授写实的技法,一面则不断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油画风格,在创作中,他的色彩大胆奔放,造型简练而生动,作品具有浓浓的装饰味。而90年代中期以后,他刻画的对象越来越简化,画面中亦开始没有明确的对象,富有形式感的线条和大块的色彩,使得他的作品走向了抽象的表达。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他在思想方法、材料创新、表达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突破,他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面貌,受到了业界的关注。可以说,他是当代深圳本土青年艺术家中,为数不多的具有个人艺术风格与面貌的艺术家。
抽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个体视觉经验所带来心理感受予以抽离具体物象的表现,它往往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总来的来看,应麦可的作品倾向于一种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即画面中没有可以辨认的具体形象,而是将艺术的基本要素进行抽象的组合,创造出抽象的形式,作品不需要依附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而是可以纯粹欣赏结构元素的美感,抒发情感和观念。在内容上,艺术家应麦可用抽象的语言记录了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体悟和思考。应该说,他的作品与都市生活息息相关,从表现深圳白石洲城中村的夜景,到梧桐山艺术区画室外的春色,可以说是城市生活促发了他的创作主题和艺术呈现。在语言上,他用一种连续、重叠、重复的表现手法,呈现了都市化进程中的种种城市意象,这些类似山水式的图像,一方面表达了艺术家在城市中的主观感受,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当下生活的一定生存现实。
他的一系列抽象绘画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创作倾向,一种为即兴的绘画方式,如《解构的山水》《几何山水》《消失的田园》等作品,他在创作中并没有明确的草图,而是出于情感上抒发的需要,凭借直觉和经验,在画布上大胆挥洒,让色彩与色彩之间在画布上随意的碰撞、融合和渗透,纵横交错的线条、在画面上组成了一种新的空间关系;另一种则为非即兴的绘画方式,如《中国式山水》《青绿山水》等作品,这些作品构图巧妙,形式感强,整个画面充满秩序感。在画面中点、线、面三者之间被艺术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线条重重叠叠或融于大块的色彩,或独立于色彩之上形成一种微妙的结构关系,大面积的色彩有的沉淀在繁乱有章的线条之后,有的则肆意的流淌、渗透在线条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多维度的视觉空间。
在《中国式山水NO.3》这件在作品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联想消失了,艺术家用黑、白、各种明度的灰为主色,让色彩与形状相互冲突与碰撞,在创作中服从于自然而然的内心冲动,通过精心的构图和渲染,创造出棱镜一般的视觉效果。他将现实生活中心理所感受到的空间的扩张,内化为一种视觉结构,用多变的组合和排列来对应现实的某种“秩序”,表现出存在于一定视觉样式的结构中的“力”,让笔触、色块和线条所搭建的视觉奇观,隐喻当代城市扩张的无序,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理想生命状态的渴求。可以说,他的作品是精神化的形而上的一种个体觉悟,给观者展现了一个虚幻的意象景观。
画家马克思韦尔曾写到:抽象艺术的出现是一个信号,表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的感觉存在。
抽象绘画的艺术家往往运用抽象的表现方法,追求内在和心理的表现,以最简单的手法,表现最深刻的思想。应麦可说他想要通过作品表达自己一种“山水有序”的理念。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山水”,不是文人画的山水,也不是传统水墨中所要传达的山水精神,他的山水是他的精神家园,而“有序”可以说是艺术家重构的一种现实,“山水有序”既是他对于现实的一种批判,一种艺术化呈现,也是一种朴素的理想。他在创作中从客观现实走向主观精神,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艺术家自身对于现实的思考,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而这些斑驳的、重叠的、交错的图案与色彩,则以一种新的视觉叙事开启了我们对于自身生存空间的觉察和回望。
2016年10月30日写于五园
作者:游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