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商周至两汉时期的书画装裱

2018-07-30 16:34

  装裱艺术集中反映了古人的艺术与审美观念,传达了时代的审美理想。装裱虽一技艺,却与诸多因素相关联。诸如生活起居方式、陈设方式,建筑的格局与技术,人们的审美观尤其是上层人物的审美观,所用材料的制造情况等等都会影响到一个时代的装裱风格。

  据考,多片甲骨用串联成册的方法,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书籍装治雏形,不过使用的场合与对象具有特殊的要求与限制。商周至两汉时期,帛书与简策书籍并行使用,较重要的文书写在缣帛上。

  一、缣帛

  《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公为周立九府园法,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汉代仍沿袭古代制度,《流沙坠简·二器物类》中记载:“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可知古代布帛与缣的“幅”宽为二尺二寸,长为四丈。这是早期的软质物的广狭尺寸。越到后来,帛书的形式就越考究。汉代已有专门供写书用的缣帛,上面织有淡雅的图案花纹,为了书写方便还织有或画有红色或黑色的界行,人们称之谓“朱丝栏”、“乌丝栏”。帛书为使用方便,用竹片粘装在首、尾,或在其后以软质物加以衬托,这样帛书就成了卷,装在首尾的竹策、木板等,便成为最原始的“轴”。这样更便于书写、阅读与收藏。从实际需要出发,最初的书卷问世了。在帛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已有简单的装裱成分,但还不固定,操作也简单。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一批帛书,共有十多种,约计二十多万字,均用墨笔篆字或隶字书写,有《战国策》、《易经》等著作。这些可以卷舒的经卷、图册,为了保护和使用,都是用绢、帛、布、粗麻等织物上浆作为底子做成可以舒卷的卷子。

  1973年5月,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战国《人物御龙》帛画,功能可能是作为引送死者升天的冥旌幡具。此画幅式37.5×28厘米,细绢质地,为了便于张挂,帛画上端裹了一根细竹竿,竹竿中间系由棕色丝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初期墓葬的内棺盖上,有一幅保存完好的T字形帛画,同样也是旌幡的形式。在宽边的下端两侧及下部的两侧皆垂有绦带,显然有美饰的成分在。此外,墓葬中还有红漆轴的帛卷。由此可知,这个时期是丝织品卷轴装潢的孕育与形成时期,为后世提供了多种形制的可能。

  二、简策

  简策上的字是用毛笔蘸墨写的,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简策使用的时期很长,甲骨文和青铜器上都有“册”字。据《说文解字》可知,“册”是象形字,像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一根简容不下许多字,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在当时,一篇文章就是一册,所以“篇”也就是那时的书籍计数单位。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用它们来制作书籍,容易得多,便利了人们写作。竹策的诞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简策的连接通过绳,加以串结,因而只有装治而无裱褙的成分。“卷”是横长的式样,置于案头、桌上或执于手中可以边卷边看,故亦称“横看”或“行看子”。卷的形式来源于简帛,一卷简书和一卷帛书相比,体积不同,卷内抄写的文字也不同。装裱甚至美饰的因素更多在帛书中体现出来。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