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 周益新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美术史就有代笔一说,黄荃、马远代子执笔、松雪先生代妻执笔。至明中期时,百业兴旺、吴门装饰画派兴起,盐商巨贾趋之若鹜,致代笔之风尤盛。
文徵明(1470-1559)为吴门画派最长寿且多产之人,也是有明一朝执绘画、鉴定之牛耳之人。本文意图梳理其绘画传承脉络,以期加深了解明代文人绘画史承上启下的意义。
关键词:文人绘画传承、笔墨特点、代笔
中国绘画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图腾式玉器、青铜器、陶器等,定型于六朝四大家,鼎盛于唐宋、巅峰于两宋,“元四家”开创文人绘画格式,至明清衰落。①
在元朝统治中国的九十七年(1271-1368)间,成吉思汗接受耶律楚材(1190-1244)建议大兴水利,恢复农业,借助于其广阔疆域大力发展商品交易,是中国历朝历代疆域最辽阔、国力最强盛的统治王朝。但是,蒙元统治阶级推行的四等人制度,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宋人),对于汉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于汉人的残暴和剥削致使汉人百姓民不聊生,纷纷逃离蒙人统治地域,导致各类生产力急剧下降,汉人中的精英分子大多趋于隐居、闲赋状态,游戏笔墨丹青之中。
也许正是这种生活状态催生了元代文人绘画的兴起,一改南宋高度写实的绘画形式,以文人心态游戏笔墨,开创了高度抽象的文人绘画格式。
明代后七子之首王世贞(1526-1590,见注释一)言“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其后涌现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元四家”。他们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影响文人绘画延续至今。
明朝初期,民生凋敝、百业待兴,明太宗朱元璋颁布多项政令,重典治国,至明中期时,国力恢复,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以苏州、扬州等地商贾带动全国文化兴盛,由此产生了以古吴都城苏州为核心的吴派画家群体,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被称之为“吴门四家”,他们分别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后被民国时期金城等人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称之为“明四家”。(见注释二)
文徵明是“吴门四家”之一,与吴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居京为官四年,这无论在“吴门四家”还是“吴门四才子”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当时“吴门四家”就并未按长幼顺序排列,而是被称为:文、沈、唐、仇。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七岁方能说话,十一岁才就读私塾,早年考取功名也是路途坎坷,26岁时(1495年)第一次赶赴南京应试未果,29岁(1498年)再赴南京应试,又失意而归,②而其伴读唐寅却高中乡试第一名。直至正德末年(1521年),受巡抚李充嗣(1465-1528,见备注二)推荐至朝廷,授翰林院待诏。但自第二年始,即提请辞归,至1524年获准辞归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文书画,不再求仕进。
鉴于文徵明在明代独特的地位、长寿而又多产,本文将梳理其绘画作品以加强对中国文人绘画的理解。
文徵明(1470-1559),长洲人(今苏州),初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时,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停云生。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善山水,其画作既有笔细绵密之风格,称之为“细文”,也有粗放苍润的“粗文”风格,晚年粗细兼备,深悟“元四家”之吴镇笔意,名噪一时,影响深远。③
文徵明粗笔源于沈周、吴镇及赵孟頫古木竹石法,又带干笔皴擦及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时见棱角及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④
以下按粗笔、细笔分别梳理其绘画特征。
文徵明粗笔代表作品:
图一文徵明《人日诗卷》纸本墨笔1505年作,时年35岁
此图为江南近景式构图,以飞白画山石轮廓,以淡墨破笔点绘山石肌理,再以浓墨破笔点破淡墨,双钩树干并以律动的线条皴擦其内,叶法多种均以湿笔写出,人物用简笔,虽然是粗笔作品,茅屋以界尺绘就。坡岸垂直如水,已具吴门画派特征。
图二文徵明《石湖清胜图》设色纸本1532年作时年63岁
本画幅以淡墨飞白勾画右侧山石主峰,再施以干笔皴擦,再远峰以淡墨湿笔勾画,一字水线师学倪瓒。整体构图师学“元四家”的各种技法,但山峰下排列整齐的竹林、垂直如水的坡岸却是文徵明本家面目。树干以双钩填色为主,偶尔以浓墨湿笔写出树干,多施以浓墨点叶,叶法多种。可谓是高峰时期的得力之作。
图三文徵明《仿米云山图》卷纸本墨笔始作于1533年,完成于1535年时年64岁
此长卷历时三年而成,纵24.7厘米,横507.8厘米。整幅构图、笔墨皆师学米点皴、米家云山等米家父子等独门技法。但不同于圆润的米家山水的是远山山形已具衡山居士的自有特色,虽然树干、叶法皆以实笔点写而出,但以浓淡墨、点叶的大小营造出多种树法、叶法。开篇布局紧凑,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逐渐稀疏至倪高士风高云淡收尾。
此画幅充分体现了文徵明对墨分五色的把控能力,对前贤各种技法的揣摩也是颇有心得。
粗笔小结:枯石、飞白法、设色师法赵孟頫,树法、叶法、构图师学沈周,湿笔师学吴镇,枯枝回转师学王蒙。很好的结合了摹古及近学沈周的特点,终成一代宗师。
文徵明细笔代表作品:
图四文徵明《雨余春树图》设色纸本1507年作时年38岁
此作品以全景式构图,设色淡雅。石青苔点主峰山顶表春天勃勃生机,远山抹染,近石勾线平涂,细微处施以解索皴,坡岸垂直如水,树干双勾赭石平涂,松叶点、一字点多法并施。
图五文徵明《猗兰室图》纸本墨笔1529年作时年60岁
此图为江南小景式构图,树木刻画极其精细,柏叶点、夹叶法、松叶点均以细笔画出,以浓墨点苔于近石及树根,篱笆、茅屋规整细致,人物简笔。此时师学吴镇的枯枝大回转已趋成熟。此图应是文徵明中晚年期细笔代表之作。
图六文徵明《东园图》设色绢本1530年作时年61岁
此图为文徵明中年时期的细笔精品。设色清丽淡雅、枯枝回转、赭石平涂等吴门装饰性特征已成画作中的标准配备。
图七文徵明《真赏斋图》设色纸本1549年作时年80岁
此图为晚年细笔代表之作。浓墨细苔点点于远山轮廓线及近石、树根,苔点繁多有序,远山用色抹染,设色平涂坡岸并垂直如水,赭石平涂树顶枯枝大回转。房屋、树木、叶法、太湖石均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人物依然是简笔设色平涂。
细笔小结:将赵孟頫的设色清雅与王蒙的密不透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文人的笔墨远师南宋画院的高度写实,其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独步一朝,影响后世深远。
由于文徵明在明中期的独特地位,子女、学生众多,奠定了吴门画派的基本特色,也极大地推动了吴门画派的发展。这也导致了其代笔及仿冒现象泛滥。
以下本文将从文徵明众多的子女、学生中列举三位代表性人物来梳理其流派的特征,以期对其代笔现象加以区分、界定。
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文水道人、文江隐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仲子。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继承家学,善画山水,笔法清脆,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作花卉。明人王世贞评:“其书不能如兄,而画得待诏(文徵明)一体。”詹景凤亦云:“嘉小楷轻清劲爽,宛如瘦鹤,稍大便疏散不结束,径寸行书亦然,皆不逮父。”⑤
本文遴选了文嘉的四幅作品,一幅粗笔,三幅细笔,年龄跨度从25岁至77岁。
看其25岁之作《石湖小景图》,仿倪云林笔意于粗笔中见精细,39岁及59岁《松谷云泉图》《江山萧寺图》构图、树法之精细、山石的点苔可见其细笔功力已趋大成。再至77岁之作《山静日长图》,其构图、青绿设色、笔墨特征已接近文徵明高峰期之能力。
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构图、设色及树木、茅屋建筑的精细与文徵明相比仍有相当距离。
图八文嘉《石湖小景图》设色纸本1525年作时年25岁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摄山长、葆生、摄山老农、五峰山人、五峰樵客,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侄子。性暴躁,好使气骂座,少年时曾与叔徵明相讼,一度系狱。工画山水,效王蒙,学“三赵”(令穰、伯驹、孟頫),笔力清劲,岩峦郁茂,布景奇兀,时以巧思发之,名在文徵明之下。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誉,唯构图时有塞实之感。善画人物,亦能诗。⑥
本文遴选文伯仁三幅作品,年龄跨度从51岁至68岁。
看其51岁所作《湘潭云暮图》,构图、山石、树木、设色俱佳,但建筑、船只的描绘能力与文徵明、文嘉相距甚远;《秋山游览图》65岁所作,笔墨精细、设色清丽俊秀,人物简笔设色平涂,颇具赵孟頫心得,树法精细,顶端枯枝大回转颇具文徵明心得。至其晚年作品《花溪渔隐图》,构图、笔墨、设色已入化境,堪称文派当家传人。
图十二文伯仁《湘潭云暮图》设色纸本1522年作时年51岁
钱榖(1508—1579)字叔宝,号罄室,句吴逸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孤贫失学,迨壮游文徵明门下,为入室弟子,习画山水理法,继则腾踔于梅花(吴镇)、山峰(黄公望)、石田(沈周)间,笔墨疏朗稳健。⑦也能人物、兰竹、稍见平实。书、诗、文俱精妙。行书师苏轼,小楷法虞、欧,得其妙于法外。王世贞称之为画苑“董狐”,每得其画必加品题。
本文遴选钱榖三幅作品,年龄跨度从60岁至68岁。
从其60岁《虎丘前山图》来看,不愧为文徵明的入室弟子,设色淡雅、建筑精细、坡岸设色平涂且垂直如水,树法、叶法多种,均与文徵明粗笔风格高度相似,唯笔墨功力稍差。
再看其63岁摹文徵明青绿设色之作《上方寺图》,无论是远山的以色抹染,还是山石勾画后的点苔,再至坡岸垂直如水且时见尖锐变形,树枝顶端枯枝回转等特征都极具文徵明的风格特点。
68岁《晴空长松图》是其老年粗笔代表之作,山顶矾头、披麻皴师学巨然,顶端枯枝大回转、坡岸垂直入水师学王蒙、文徵明。集文派山水各种技法之大成。
图十五钱榖《虎丘前山图》纸本设色1567年作时年60岁
综合以上文嘉、文伯仁、钱榖三人基本特点,由于皆师学衡山居士,且吴门画派的很多特征皆已程式化,实在是难以明确界定代笔之说。
前文提到明史记载文徵明于1524年55岁时辞官回乡,回苏州定居,不再求仕途而致力于文书画。⑧此后至晚年为其创作高峰期,此阶段精作不断涌现。如60岁所作《猗兰室图》、61岁所作《东园图》、63岁所作《石湖清胜图》80岁、88岁所作《真赏斋图》等等。
本文从《中国绘画全集》遴选其创作高峰阶段的作品《吴中胜概图》,深入一步,从各自的细部特征入手,再探代笔迷蒙之界。
此《吴中胜概图》山石的轮廓线时见“圭角”,瀑布线条僵硬、苔点中添加石青,疑非文徵明亲笔,但又颇具文派特征,如:坡岸设色平涂并垂直如水,树顶枯枝回转,远山淡墨抹染无勾线。那么究竟是谁代笔呢?
图十九
1530年61岁作 1549年80岁作 1528年59岁作
通览《中国绘画全集》文徵明之作品,再读徐邦达先生《古书画伪讹考辩》,初步得出结论,文徵明所绘坡岸垂直入水但极少于坡岸之处画小草。详见图十九。
图二十
1530年60岁作 1528年58岁作 1532年63岁作
衡山居士画小草皆以中锋自下而上实笔写出,浓墨实笔,弹性十足。此《吴中胜概图》之小草却是自上而下,笔力柔弱。详见图二十。
图二十一
文嘉、文伯仁的坡岸时见小草,但很明显传承了文徵明的笔墨特点,浓墨实笔,小草颇具活力。详见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
从图二十二的对比图可明显看出,款印皆不符《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所记载。
至此,可以得出比较确切的结论,天津历史博物馆藏文徵明《吴中胜概图》绢本设色, 纵30.5厘米,横188.5厘米,非代笔,画、款印皆伪。
另有一本文徵明《吴中胜概图》卷,天津博物馆藏
绢本设色,纵31.5厘米,横453厘米。
款署:嘉靖壬辰四月既望徵明1532年时年63岁
此画幅与天津历史博物馆所藏《吴中胜概图》同名,但构图、笔墨特点、尺幅完全不同。
63岁是文徵明创作的顶峰时期,无论是设色、笔墨精细都已趋化境。此“天博本”的山石线条颇显凌乱,苔点繁多,看似距文徵明的细笔风格甚远。但却接近钱榖的风格。
文徵明使用苔点极为细致且没有如此繁密,见图二十四《真赏斋图》。
钱榖有大量使用苔点的习惯,但只是点在山石的沟窝肩脊,也没有如此繁密。
文徵明《吴中胜概图》设色、点苔
↑ 钱榖《上方寺图》设色、点苔
↓
图二十九
对比落款及印章,皆不符《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所记载。
经过局部细节对比、款印对比,基本可断为后人仿冒。
纵观中国古代美术史,文人山水绘画由五代荆浩开宗立派,至“元四家”时达到文人画的最高峰,明代转为以装饰性、利家气为主的文人画。摹古的传导,使得中国绘画的笔墨得以传承,但也使得绘画中也出现大量的程式化形式,这些现象在明清绘画中尤为突出,致使明清后再无开宗立派之大师出现。由于文徵明的长寿及博学众长,使得“吴门画派”得以在百业兴旺的明中期独树一帜,延续影响至今。
①中国书画鉴藏导师研究班课件
②明史万斯同著
③中国古代画家词典
④中国书画鉴藏导师研究班课件
⑤中国古代画家词典
⑥中国古代画家词典
⑦中国古代画家词典
⑧明史万斯同著
注释一: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注释二:前大总统徐世昌批准将日本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部份用于推广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由金城、周肇祥、贺良朴、陈师曾、陈汉第、萧愻、徐宗浩、徐燕荪、吴镜汀、陶瑢等二十余人发起并于1920年5月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其宗旨为“精研古法、博采新知”。
注释三:
李充嗣(1465-1528)字士修,号梧山,四川内江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历任河南、应天巡抚、工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参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修治苏松水利。卒赠太子太保,谥康和。著书《梧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