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汉桥话画:郭熙《早春图》春山淡冶而如笑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早春图》,宋,郭熙,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北宋后期,宫廷画院中开始出现在山水画坛上占有重要席位的画家,如郭熙,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早春图》轴,堪称其经典之作。《早春图》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水墨,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钤有“郭熙笔”长方印。

此画作是存世绘画中最有名之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早春图》采取全景式构图,上下留有天地,远、中、近景则巧妙地布置于“十字形”架构内。此幅水墨山水画作品的主山画于中轴上方,山石先以圆笔勾勒轮廓,中锋、侧锋并用,再于阴暗面以湿笔皴擦,层层淡墨反复地渲染,强化量体感,这种技法俗称“云头皴”、“卷云皴”、“乱云皴”或“鬼面皴”,能真实反映沉积岩地貌,也可使画面产生如云雾般变幻的戏剧效果,很适合描写初春乍暖还寒,淡冶如笑的山野景象。干长挺拔的大松伫立岩盘上,佐以蟹爪为树枝、梢末,而浑厚的“鬼面皴”大石雄踞中轴下方,有助于画面重心的稳固。​

《早春图》

树丛委以虚、实来营造前后距离,腰间右侧的亭台楼阁,此时环伺于水墨山水中,其下山涧瀑布流泉,与左侧缓坡谷地融雪化成的涓涓源水,蜿蜒地流向前方的江湾,显示水流绵长及山坳纵深。山腰部分则隐于烟岚中,如临深山幽壑,更显主峰雄伟气势。作品的中景左方是一片旷野河谷,虚渺的远山咫尺千里,其间一行旅人正从曲涧栈道一端越过小桥,欲达彼岸。而观画者正是透过“S形”山势引导,将视线从后方的主峰、山岚,中景的楼阁、流泉、行旅等,顺势牵引至近景。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其构图幽奇,意境清旷,石状奇特,山光浮动。

《早春图》局部

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由此可见,这是春雪乍融的时节,严冬已经过去,大地转暖复苏,草木才始发枝芽,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自然界与百姓都开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环。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

《早春图》局部

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山谷中、溪流间、小道上,似乎到处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渺渺烟岚或聚或散,飘绕在丛林溪谷之间,让人似乎可以呼吸到春天滋润的空气,终于不再像严冬那般的干裂;树木还没有完全换上绿装,但流水已经潺潺;山石虽然还没有被灌草掩映,但蒙蒙的表面不正是呼之欲出的青草吗?辛勤的人们也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该远行的踏上了行旅,该下网捕鱼的也在寻觅最佳地点,画面中三四组人物的点缀出现,对传达“早春”的生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应该称得上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幅最富盎然生机的春天题材画作了。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一点点对《早春图》画风的探索,便不难从其中山石与树的形态与笔墨将郭熙与前面刚刚欣赏过的李成联系起来。李成山水便是以灵动秀气为最大特点,而在《早春图》中,郭熙对他的继承主要在几个方面:像画中树木与《读碑窠石图》中李成的“蟹爪树”的相似;在用笔上,郭熙将李成“卷云皴”运用到极致,在画中我们很难感觉到有生硬、明晰的轮廓线的存在,真有“石如云动”之感;再有,对于淡墨的青睐也是两者间相通的极重要的一点,饱含水分的墨笔或勾或染,一种统一的岚轻发、山光浮动的气氛充满着画面,一切似乎都处于蒸腾上长、云蒸霞蔚之中。后人将他们合称“李郭派”,是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派别,对元代的山水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早春图》局部

《早春图》最初应是悬于厅堂的屏风挂画,即俗称的“大中堂”。此画历来被视为在气势上能与范宽《谿山行旅图》及李唐《万壑松风图》相互媲美的全景式山水画,被誉为台北故宫“镇院三宝”之一。综观全幅水墨山水画,赋予观赏者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实感受,从而能引发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共鸣的乐趣。《早春图》是北宋画家郭熙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构图、技法,还是对所描绘的季节的把握,都呈现出诗一般的意境来,一切都体现出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这幅画无疑是一件山水画杰作。

画趣拾珍

郭熙是北宋后期的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世称“郭河阳”。北宋初年,由于画家李成、范宽对画坛的巨大影响,社会上曾出现专事模仿“李、范”之风极盛。郭熙由于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悟性很高,绘画精心刻苦,加之他的书画又有一定基础,当时,曾六次临摹李成《骤雨图》而笔法大进,达到了真假难辨之势,名公巨卿争相请他作画,其画名日隆。

《早春图》局部

郭熙的家乡在河南温县,家里并也没有学画的前辈,只是自己生来喜好绘画,因此他酷爱山川之游。他的前半生主要活动于大自然当中,对自然山川有着精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经常往来于名山大川的郭熙,自然不会放过横亘于家乡北边仅几十公里之遥的雄伟太行山脉,郭熙曾说:“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由此可见,郭熙游历之广,眼界之高,对山川情势认识之深刻透彻,这些都为他成为山水画大师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他早期的作品多精致细巧,晚年转为雄壮,无论构图、笔法,都独步一时。除了擅卷轴画之外,也精于壁画,他曾在京师的宫殿和寺庙绘制大型的屏风画和壁画。嘉祐年间(1056—1063年),他已经在上层社会中有了一定画名,和这些阶层的人物有些来往。1065年,因下大雨引起了汴河泛滥,使得大相国寺的壁画遭到了破坏,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 郭熙参与了壁画的修复后应召入宫,也由此进入了宫廷画院,深得宋神宗的宠爱。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转折点。郭熙在后来的日子中升到画院最高职位——翰林待诏直长,被授以书院艺学,负责考试画工,还让他来为内府收藏的汉晋名画评定品级等。宋神宗很赏识他的画,宫中挂了许多郭熙的作品,于是便有“神宗好熙笔”之说。

《早春图》局部

此外,宋代朝廷许多部门也挂有他的画作。王安石变法时新立中书、门下两省和枢密院、玉堂等墙上壁画。皆为其所作。当时宫殿官署中很多壁画都出自于郭熙之手,文献中记载“官制行、内两省诸厅照壁,自仆射而下,皆郭熙画树石”,文献中记载的他在宫中最有名的画是摆在学士院,也就是翰林院玉堂中的一屏《春江晓景图》,当时与玉堂中另一位画家鲍洵画的花竹同为一时间的美谈。此时,郭熙的山水画风成为了北宋宫廷画院中的主流风格。可惜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这幅令许多人赞叹的佳作了,只能从苏轼的诗句中努力地去寻味那惬意之情景:“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峰非人间”。但是宋神宗之后继位的宋哲宗却对郭熙的画作不感兴趣,将宫殿中郭熙的画作全部换成了古画,郭熙的画被退入库中。退入库中还不是最糟,甚至还被人作为库中的“退材”用作擦桌子的绢布,而郭熙也是在冷遇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早春图》左侧有题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笔”,这一年画家已经是72岁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的画家,尤其是像郭熙这样的大画家,山山水水早已了然于心,下笔时往往包含了更多的个人赋予自然的情感流露在画面当中。《宣和画谱》专门提到郭熙晚年画作“抒发胸臆……虽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从《早春图》中可以体会到一些。

《早春图》局部

郭熙十分关注山水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人的情绪感染,常常论及山的画法“四如”之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里说的是山,也是生机。如果有机会造一座山与人的住所日夜相伴,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淡冶如笑的春山或是明净如妆的秋山。我们凭借幻想去揣摩人们的生活愿望,相信淡泊的风景更方便卸下物欲的混乱和压力以至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也许深谷幽壑彰显奇观,但若日复一日的相伴却未必使人舒心。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这幅《早春图》再恰当不过了。画面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致。虽然树枝尚未吐绿,但毫无寒冷生僻之感。具体地说明了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洁感、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

郭熙崇尚儒家的文人思想,主张诗画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他认为创作者应亲身体验山水之美,才能画出生动自然的作品,并且表示山水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才称的上是好作品,意即:看到一张画就发生了兴趣,接着便产生想去所画之地游玩,然后又想这么好的地方,如果能住在那里该有多好啊!苏东坡有诗云“玉堂对卧郭熙画,发兴已有青林间。”由此可见,郭熙作品确实能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受。

《早春图》局部

郭熙也是位善于画理之人,他对山水画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的画论《林泉高致》。由其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是一部完整、系统、富有理论价值的山水画专著,其中不仅记录了郭熙的画理、画法著述、创作经验的总结,还保存了郭思对父亲生平事迹的很多记载,成为历代画家、画学者的必读之书。他在里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时的山水画已经高度成熟,郭熙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画家的人身修养、山水画的立意、技法、命题、画格等等作了精辟的阐述。其中的“三远”论,把山水画的取景分为“高远”、“深远”、“平远”三个概念,影响深远。而在论及山水画家的个人修养时,他主张对传统“兼收并览,广议博考”,同时更强调“身即山川而取之”,“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以此感受四时之变化。即使是看山水画,也必须“以林泉之心临之”,画家将身心融入山水之中,这正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理想境界。

郭熙的绘画艺术创作和理论在历史上还具有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他不仅使北宋时代的山水画走向辉煌,而且对南宋时代的山水画产生深远的影响。郭熙,以他超绝的山水画艺术与理论巨著《林泉高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地位。

名家小传

《早春图》局部

郭熙(约1023—1085年,另一说约1020—1109年),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工画山水,无师承,早年风格较工巧,后取法李成,画艺大进,到晚年落笔益壮,能自放胸臆,炉火纯青,绘制过多幅大型山水画。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自创一派。

《宣和画谱》中说郭熙的山水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郭熙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游饫看”,敢于独创。但他并非拘泥于一家,郭熙曾说到自己的绘画是“兼收并览,广义博考,以致使我自成一家”。此外,他还对山水的表现技法作了深入研究,在绘画理论上有很高的建树,著有画论《林泉高致》。郭熙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

传世作品有《早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及《树色干远图》、《关山春雪图》、《山林图》、《秋山行旅图》、《幽谷图》(半幅)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