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有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先生认为:“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而900年前的宋徽宗赵佶,也曾用他的瘦金体写下这样的妙句:“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用兔毫建盏烹建溪上好的茶饼,香云缭绕,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进入梦乡。
这画面真是十分的香艳……
▲超级“网红”宋徽宗赵佶
那么何谓建盏?简单地说,建盏就是建窑烧制的窑变结晶黑釉茶盏,是由建窑的“建”和茶盏的“盏”的合成的茶具名称。
事实上,建盏的盏、碗、瓯之称甚为混乱,历代文献资料中亦不明确,市场上更是盏、碗、瓯互称。
有学者比较得出,盏、碗之别在于器壁,壁直者为盏,圆弧者为碗;而碗的器形比瓯大,瓯的器腹又比碗深。
有点混乱是吧,姑且听之,建盏之名就是建窑黑釉茶盏、茶碗、茶瓯的通称。
为叙述方便,本文所言“建盏”之名包括盏、碗、瓯,且保留原始材料中的叫法。
▲北宋 建窑黑釉兔毫纹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因斗茶而兴
考古出土实物证实,中国黑釉瓷器东汉时已经烧制成功,早期南方黑瓷的胎土多数烧结温度较低,北方的胎土烧结温度较高。两宋是黑釉茶具烧制的高峰,黑釉多为石灰釉,着色剂为含铁量较高的化合物,烧成温度多在1300摄氏度以上,尤以福建建阳的建窑黑釉茶盏——建盏为代表。
建窑又有建阳窑、乌泥窑之称,始烧于晚唐五代,主窑址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池中、后井两村一带,总范围约11万平方米,盛烧于两宋,盏的器形以口大底小、腹线斜直者为代表。建盏的胎土多以含铁质多的红、黄壤土粉碎加工,含砂量明显,烧成后胎呈黑、灰黑、黑褐色,触手较粗,胎体厚重压手,黑釉是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可以形成多种花纹。
▲北宋 建窑黑釉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开国之初,太祖赵匡胤为避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及宦官乱政的现象,而采取的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茶具的造型设计离不开特定时期的文化需求,宋代建盏的兴起正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思想文化方面,宋朝的理学体系及禅宗思想使得宋人在审美上偏好朴素自然、和谐纯净,建盏造型拙朴、色泽沉静、意境深邃,正与宋朝的审美观相符。
▲南宋 建窑黑釉盏 大英博物馆藏
在茶文化方面,宋代的饮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从闽北民间兴起,并向全国传播。斗茶又称“茗战”、“点试”,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的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它蕴藏与反映着我国茶文化中最积极与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即饮茶并不是避世消闲,而是为了和乐与奋进。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
▲南宋 建窑黑釉盏 大英博物馆藏
宋人斗茶主要有三个评判标准:
一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俗称“冷粥面”,像白米粥冷却后凝结成面的形状;汤花必须均匀,又称“粥面粟纹”,要像粟米粒那样在粥面分布。
二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凝聚不散的称为“咬盏”;汤花如若散退较快,盏沿会有水的痕迹,叫“云脚涣乱”,斗茶时若先现出水痕,即为失败者。
三品茶汤,经过观色、闻香、品味三道程序,色香味俱佳者,方能大获全胜。宋人斗茶,对茶色的要求相当之高,以纯白色为上等,青白、灰白、黄白就等而下之了。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局部
作为量身定做的功能之器,黑釉建盏与浅色茶汤、茶沫互相衬托,又因壁厚具有保温之效。而建盏上大下小的“V”字形设计,为风靡于宋代的斗茶提供了最为理想的结构空间。
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完美适应斗茶活动所需,故而能够迅速在各种茶具中脱颖而出,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甚至连北方的定窑也曾受其影响烧制过一系列黑釉瓷器。
▲北宋 定窑黑釉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进行总结推广,撰写了一部茶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其中“茶盏”条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茶录》的问世,对斗茶之风在朝野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建盏中的精品成了权贵、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诗坛巨匠、文士抒发情怀不断讴歌的宠儿。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烧造规模不断扩大,光龙窑就多达10余条,并很有可能生产底足内刻印“供御”、“进琖”款的建盏进贡朝廷。
▲“供御”款建盏残片
到了北宋晚期,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斗茶推向顶峰。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建盏的功用,说: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宋徽宗列出了选盏标准,以及盏的大小、深浅影响品茶的细节,所言“玉毫条达者”即兔毫盏。
赵佶还把建盏作为御前隆重赐茶的茶盏,
“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这时记载的无锡惠山泉,建窑异毫盏和太平嘉瑞茶(建瓯北苑贡茶)便是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文会图》局部
然而,建盏的辉煌却只在宋一朝。靖康之难后,淮河以北被金人占据,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狂热的斗茶风潮逐渐黯然。至元初,风靡一时的建盏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建窑这座绝代名窑便湮灭在景色秀丽的闽北丘陵中。
元代末期散茶品饮之风兴起,到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成为官方主导,散茶登场改变了唐代以来承续的饼茶制茶传统,也改变了饮茶习俗,大量传统茶具退出历史舞台,茶壶、茶碗的器形也随之改变。由于散茶茶汤尚绿,明代首推白釉彩瓷,尤重成化、宣德朝瓷器,传承至今。
特殊的美审
建盏釉中铁的含量高达7%左右,但石灰釉的溶解上限约为5.5%,余者一概析出。建釉外观美不胜收,幕后功臣正是这种析晶作用。
兔毫建盏是建窑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而得名。
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阳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而被称为鹧鸪斑。
曜变建盏的典型特征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曜变”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应来源于日语,意为光彩夺目的窑变。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考古发掘或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精品多为兔毫盏,油滴盏屈指可数,海内外市场上的流通品类型也大致如此。不仅建窑系,北方定窑系、吉州窑系等窑址发现的残片中,油滴纹残片数量也远少于兔毫纹残片。
收藏传承清晰的宋代油滴纹建盏存世量很少,堪称“少如凤毛麟角的珍罕”,这也决定了建窑黑釉茶盏以“斑点为贵,条纹次之”,即油滴盏贵于兔毫盏。2016年9月,建盏创造了一个新的价格神话,日本资深藏家临宇山人持有的一只南宋建窑油滴盏在纽约佳士得秋拍中以1170.1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近8000万元。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我的天呐——
长期以来,优良而稀少的建盏一直是日本上层阶级珍藏的宝物,尤其在15世纪达到高潮。成书于16世纪前期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时至今日,精品建盏也大都被日本收藏,仅存于世的3件曜变建盏都被日本视为国宝,油滴建盏传世品也仅10余件,其中一件为日本国宝。而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曜变建盏,更是被吹捧为天下第一名盏。
此盏是三菱弥之助的旧藏,购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6年),耗资之巨,令人咋舌,成交价格相当于当时1500套别墅价格之总和。
另外,日本人多称建盏为“天目”,如“曜变天目”等,这是因为宋时日本僧人到浙江临安天目山学习佛经,随以“天目”称吃茶所用的茶盏。后来,这类茶盏随日本僧人流入日本,被广泛称为天目盏。这种说法在日本、中国港台地区很是流行。
经考证,“天目”一词约在1335年首次出现于日本文献中,而直到16世纪中期,“天目”才与建盏发生关系。“天目”在古代日本泛称各类由中国带入的茶碗,非专指建盏。
建盏的价值
客观来说,建盏外形不如其他瓷器精美,颜色也不够漂亮,但却能够在宋代大放异彩。究其缘由,是因为建盏在美学上符合宋代思想文化的追求,在实用性上符合宋代斗茶活动的需要,可以说是美学与实用的恰当结合,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记其伯父蔡襄,“尝得水精枕,中有桃花一枝,宛如新折,茶瓯十,兔毫四,散其中,凝然作蛱蝶状,熟视若舞动,每宝惜之”。不难看出,早在北宋时建盏就名满天下,已价格不菲,烧制精美者恐怕只是少数达贵显贵、士大夫才能享用,即便地位如蔡襄者,所得“茶瓯十,兔毫四”,亦“每宝惜之”。
▲宋 建窑黑釉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末明初散茶流行,茶具的选择倾向质地细腻的白瓷。宜兴紫砂茶具崛起,对瓷茶具冲击巨大,成为明清上流社会茶具的首先。明清时期对建盏的需求多停留在收藏层面,或者是对宋代点茶、斗茶的复古层面,这种情况明清两代相差不大。
晚清以来,中国频遭变乱,大量文物艺术品从各种正当、非正当渠道流入发达国家,茶具精品多流入日本。日本学习唐宋茶事并延续下来,对唐宋青瓷、黑瓷、白瓷茶具都极为重视。
▲宋 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2000年以后,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盛,建盏在国内外的拍卖中价格一路走高,著录清晰的建盏精品动辄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不过,这些市场上流通的建盏不少配有日本木盒、锦袋,多数还被宣传附加上日式审美口味。
毫不客气地讲,20世纪中国唐宋以来陶瓷茶具的价格,相当一段时间是日本人主导的。而据文博界的老先生回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时,一只宋代兔毫碗在北京琉璃厂的售价也就10元人民币。
盲目的迷恋过去,或者热衷追随日本的审美口味,都是不可取的。如今的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时代的饮茶方式,也必然有与之相配的新时代的饮茶之具,这才是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常变常新。
本文作者:吕埴
主要参考文献:
[1]金银珍.“建盏”辨析[J].农业考古,2013(05):80-82.
[2]阮富春.宋代黑釉茶盏的市场神话[J].文物天地,2016(11):108-115.
[3]吕成龙.试论建窑的几个问题[J].文物,1998(07):53-59+1.
[4]李达.论鹧鸪斑建盏[J].陶瓷学报,1998(02):97-104+120.
[5]陈其富.浅析建盏文化[J].武夷学院学报,2013,32(06):56-61.
[6]周亚东.宋代黑釉建盏的盛行及其釉彩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3):86-92.
[7]王建平.国破茶魂在 壶中悠韵长──略论宋代茶具艺术的缘起与变迁[J].农业考古,2000(02):59-65.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