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世间有一种树木,名黄连木,又名楷树。因其皮质、枝叶味苦若黄连而得名黄连木。此树为长寿树,存活期可达三百年。干粗而冠茂,材质坚实细致。但因树心味甜,待树百年成材时,木心通常已被蚁类食空,故亦名空心木。因其空心,不可以作栋梁,世人便取其横切面,依其中空之形制模,于是楷模一词由此而来,并渐而延伸为榜样、模范、法式之意。
《始平公造像记》(局部)
楷模一词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了。《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所以,当汉字经历了篆、隶、草、行的书体演变,到了两晋时期,需创立一种点画、部首、结体皆有标准的规范书体时,“楷书”一词便被世人普遍接受。
三国 锺繇 《宣示表》 (局部)
楷模的本意是依之铸成典范的模样。在陶瓷工艺中,模和范是分开来定义的。模是设定的外型,范是浇铸器物时使用的有暗纹的泥土或陶。先有模,然后脱模成范。而楷书,在形成之初,便已吸收了篆、隶、草、行四体的优秀品质:行笔若篆书,沉稳静气;雅静若隶书,秀外慧中;灵动如行书,顾盼生动;乐感似草书,风卷云舒。
东晋 王羲之 《黄庭经》 (局部)
至唐代,楷书便已登峰造极。从初唐四家的欧、虞、褚、薛到中唐的颜、柳,楷书已被他们写得透彻而鲜活。无论是欧字的典雅、褚字的轻灵、颜字的宽博,还是柳字的俊拔,楷书皆已被性情化,有了自己的品格——端庄、大气、谦逊、宽厚,甚至诗意而精致。
唐 《龙藏寺碑》(局部)
如果说,“楷”是世人心中点画与结体的标准,像“模范”中的“模”,那么“书”便相当于“范”了,是需要用笔墨去充实的真实内容。这个内容包罗万象,通过点画来表达,但又不局限于笔墨,聚散之间表达的是书者的心胸,提按之间显现着书者的才情,而字里行间布白的正是书者的格调。
格有高低,调有强弱,但格与调一相连,便成品味。楷书其实是最可品味的艺术形式,静净若茶,安详若禅,素艳若白梅,清芬似幽兰。而要以笔墨修得这些品质,先得要书者将自己的内心修成此番境界。这也正是当今书坛众多习楷者难以越过的心墙。
唐 褚遂良临《兰亭序》
习楷者,初临范本,精熟为上,但仅一个“精熟”就可以淘汰九成的习书人。因为想要精熟就必须透析范本的细枝末节、书写节奏以及书写者的情绪与心境。之后,还须大量反复地临写,渐书,渐悟,渐痴迷。
唐 欧阳询 《小楷心经》
当抄书抄成范本、聚散架构俱完美时,楷书的第一关才算过。接下来还须于情境气息上细琢磨。而此时,书品即人品也。若无宽仁厚爱之胸境,无潜心万象之慧目,也难表其精微与灵动,更无论格调也。
唐 虞世南 《小楷破邪论序》(局部)
楷者,模之依也,铸入黄金,可成皇冠,填入泥土,便成砖头。而楷书,填入的不只是笔墨,还有书写者的品格以及每个时代的气息。而这些恰恰是楷书可出新出彩的地方。承古拓新,这是个渐修的过程,痴于书道者,任重而道远也。
内容选自《书法教育》2018年增刊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 管峻
《楷书的格调》
《书法教育》
- END -
扫码关注更多信息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51
QQ:483862710
邮箱:483862710@qq.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