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永远有多远 | 盛葳谈“生命观”

xB1nEpEQOGTF9whgUSSXKm9pGneMpfWG02k5Pqla.jpg

按:2020年9月12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II”——“永远有多远”将亮相。古今“生命观”的交织展演或可引导观者通过“博物馆之物”与“当代艺术之思”的链接找到“生命观”的个人意义与时代价值。

前期,两位策展人:许潇笑(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和宋振熙(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苏州霓美术馆馆长),已分别就跨界、展览及策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接下来,艺术头条拟通过艺术家、评论家和艺术史学者等不同角度的切入,深挖不同个体对“生命观”的体悟,以更丰厚维度展现深邃主题。

SdiyDntfBOSWaoHxNNjdFG7NBDx9WYLOv4HsGMo4.jpg

盛葳

盛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现任《美术》杂志副主编,国际艺术批评家协会(AICA)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曾任《Art Exit》杂志主编、《Muse Art》杂志总编。2009年获“王森然美术史奖”,2010年获“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2014年入选“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主要从事中西近现代艺术史研究。

30MuETA0dyVC492XVC9HhqoWEzxKzFtsWLi3g3pr.png

盛葳谈“生命观”

Q:对于“活着”,您的应对方式是?

A:生与死并不绝对和对立,相反,它们不仅互相影响,而且还孕育和存在于彼此之中。“生”的全部动力和意义,就在于我们知道自己必然“死”。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being towards death),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走向死亡的必然过程,我们每一个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包含着我们对“死”的宿命的恐惧。“死”并不在“生”之外,而就在其中。然而,却正是因为生命有涯,才让“生”具有了意义,恰如唯有“花落”的“花开”才动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活着”就是“知生”,就是“花开”。

0KXKj8Qb052CnPdGPoQNXJX7VV9No3cq0WMhOVuu.jpg

“永远有多远”展厅效果图(一层空间)


cILQG5di2oWk5Sfrm0YtmV7OO7iJV8uz5XGdYaYn.jpg

“永远有多远”展厅效果图(二层空间)

1iOJntAWWsFSYuWzmp4P3IthyRjsWe3yN1m3eeaT.jpg

“永远有多远”展厅效果图(尾厅)

Q:面对死亡,“艺术”的作用可能会有哪些?

A:可以说,艺术的起源就是干这个用的,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活的渴望,对永恒的追逐。古往今来,生与死,是艺术最大的主题。艺术史家巫鸿将墓葬艺术形容为“超越大限”,因为人们相信,亡人将在另一个世界像生前一样“活着”。肖像和雕塑的目标常常是“纪念”,让伟人名垂青史,让家人永垂不朽。艺术家如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终将故去,但他们的精神却灌注于作品之中,在图书馆和博物馆这样的永生之所流芳百世。那些表现起死回生、自我复制、记忆上传、外星移民的科幻电影和小说,则聚焦于全人类的生与死。这些艺术不仅作用于死者,而且也同样作用于生者。

eNnwkv5cAXkzeL1iLyES6pg0fdb3Q6nzeUUZFY9H.jpg

永远有多远

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项目 II

2020年9月12日—2020年12月13日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及二楼特展厅

(拱墅区小河路334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