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语:
《技与道——北京画院画家系列专题视频》自2018年末拍摄项目启动以来,历时3年间,北京画院与雅昌艺术网通力合作,整合学术资源,陆续摄制推出了前四季节目近40位画家的短视频专题,旨在记录北京画院画家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的学术思考、艺术创作与教学传承,使美术界与社会对北京画院画家有整体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全面展现北京画院的创作和教学风貌。2021年,我们继续推出《技与道——北京画院画家系列专题视频》第五季,敬请关注与期待!本次推出的是艺术家张镇华:
张镇华
北京画院画家张镇华,从习画之初就选择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研习历代名迹、临摹古代壁画,几十年来形成了设色古雅、造型醇厚的古意人物画风貌。
从书法到线描,从近代海上画派三任(任伯年、任熊、任薰),到明代陈老莲,并上溯至赵孟頫、顾恺之等宋元晋唐古代人物、鞍马题材绘画,张镇华从中体会古意绘画的品格与韵味。
同时,张镇华所在的山东省济宁市,是中国汉画像石出土重镇。张镇华也在临摹古画的同时深入揣摩推敲汉碑汉画,临摹研究墓室壁画。
遵循经典的高度,张镇华在临摹中一步一步寻找自己的方向,设色古雅、线条细劲,造型醇厚。在20多年的探索中,他找到了一条与现代学院教育体系完全不同的中国画之路。
张镇华 《灸艾图》2018年
张镇华 《敦煌系列》2017年
张镇华 《敦煌系列》2017年
张镇华的绘画大多选择传统儒释道人物题材,传统中国画式场景与大面积留白,古雅的平涂与设色方法,他以传统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中国古代绘画的智慧与精髓。
当然张镇华古意题材人物画的创作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对笔墨的理解逐渐深入,他逐渐开始尝试新的突破,关注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关注笔墨的写意精神。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北京画院进修,后来成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张镇华在艺术技法与个人修养等多方面都不断追求新阶段。
对话张镇华:
雅昌艺术网:张老师是从何时接触绘画,您的艺术历程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
张镇华:我接触绘画比较早,大概从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开始拿毛笔画画,也练习书法。同时比较幸运的是我所在的城市是山东济宁,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很早就跟随一些老师学习。
至于喜欢人物画,是因为早年,有一次我见到了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的挂历,在印象里挂历的图片很大,线描很清晰,场景描绘很丰富,我被挂历中的画面打动,从此开始临习线描,并慢慢临摹任伯年同时期的任熊、任薰等。再后来则是临摹宋代的《朝元仙杖图》、《八十七神仙卷》等作品,也关注过陈老莲,大概这段学画的经历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
《朝元仙杖图》
再大一些,关注的则是风格高古的文人画,比如元代的鞍马人物画,以及任仁发、赵孟頫等,甚至顾恺之,吴道子等,在慢慢向上回溯。在回溯的过程中,我个人的审美也在不断深入和提升,能感受到中国绘画的审美高度,从古代人物画到文人画,在格调、审美和文化精神上是非常完美的。
经历了长时期的临摹,后来逐渐开始进入创作阶段。这些年来,对我影响比较深刻的有两位艺术家,一是赵孟頫,二是董其昌,他们都是在遵循传统技法和传统审美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伟大艺术家。
赵孟頫提倡的“古意”对我影响特别大,他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意思是你画得很细致、很拘谨,但在中国的人物画系统里审美并不高,画的只是表象,而画贵有古意。他说的这种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审美特质,是我当下在追求的方向。
张镇华《撒网图》 纸本设色 2011年
张镇华《获鹿图》 纸本设色 2011年
山东济宁武梁祠汉画像石
雅昌艺术网:您刚刚也谈到了山东济宁的传统文化对您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这里的汉画像石是全国知名的,您对这些会有深入地研究吗?是否也影响了您的绘画?
张镇华:山东济宁的传统文化积淀很丰富,尤其是武梁祠的汉画像石全面呈现了东汉时期汉画的面貌,代表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多年来,我持续关注汉画中对人物和物象的表达,尤其是汉画中平面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高古气质我很喜欢。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经历了很多文化背景的变化,具有审美的传承,从艺术出发,不仅仅是在再现生活和描摹生活,我认为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有深度,也具有纯粹性,我崇尚纯粹性的东西,好的艺术应该有传承的高度。
张镇华《职贡图》 2019年 60cm×564cm 纸本设色
《职贡图》局部
雅昌艺术网:您近期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呢?
张镇华:我主要关注的是人物画,现在也会画一些花鸟、花卉等笔墨作品,也在尝试山水和人物的结合。我专注的是未来将追求文人画的笔墨,从梁楷到黄宾虹这期间七百多年的历史中,笔墨传承还是非常重要的。
一直以来,我的艺术实践专注于古意人物画的创作,但这只是当下中国画多元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当下中国的人物画创作受到西方的影响比较多,无论从艺术地表达上还是视觉效果上,艺术家同仁们依然在做很多尝试,但是绘画中中国传统精神的表达,依然是有所缺失的。
张镇华 《敦煌系列》 纸本设色
张镇华《敦煌系列》纸本设色
雅昌艺术网:前面谈到了早期临摹很多古代作品,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
张镇华:临摹多了之后,我对线是很有感觉的。我看中国传统的壁画,我去看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发现在传统壁画中的线是很粗壮的,描绘出的衣纹很简洁、很概括,但能把意思表达特别清楚,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有很强的平面性,但没有装饰性,其中夸张的成分则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艺术的理解。在中国古代,我觉得唐代的人物画算得上是在线描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宋代的《五马图》也是一个线描非常好的典范。
雅昌艺术网:的确,您画面中人物的色彩也是平面化的,这也是传统的用色方式吗?
张镇华:我在陕西看墓室壁画的时候,首先感受到色彩的时间沉淀,很像中国水墨的效果。我个人很喜欢中国的墨色,尤其是在矿物、植物颜色中加入墨,能呈现出很沉稳的效果,那就是我追求中国传统的颜色。
张镇华《书经换茶图》 纸本设色 2018年
雅昌艺术网:流畅的线条加上沉稳的色彩,您习惯的是将这种人物和场景画在画面上,没有背景或者复杂的环境,您善于留白,构图简约,这反而更能凸显出人物形象的视觉效果,在这方面是如何思考的?
张镇华:留白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智慧,很多经典作品比如《簪花仕女图》《职贡图》等,将人物、器物、道具、鞍马等主要形象画得很充分,将主要意思表达清楚,然后大量留白,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把核心对象呈现得非常完美。
雅昌艺术网:看您近期的一些作品,感觉用笔更加自由一些了,最近是在尝试写意吗?
张镇华:对,我最近的细笔画也在做一些尝试,希望能表达一些个人情感在其中,我觉得笔墨的表达才能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度。
此前我看过一段文字,是一位艺术家谈到他在受教育和创作艺术的过程中,接触过很多种艺术形式,从传统中国画到现代的艺术教育体系,再到西方的油画和当代艺术。而当他经历过了很多之后,他说最终还是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画,画着画着就画成了自己,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这也和中国古代绘画的教学方式是契合的,临摹、感受,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我修养,中国画的提升是一个整体修养的体现,我觉得就是这样,慢慢地就能把自己的意识画出来,找到自己的绘画感觉。
张镇华《寒林钟馗图》 2020年
雅昌艺术网:那您是如何从古意人物画中来表达当下和自己的感受呢?
张镇华:我会被好的作品所感动,比如我看过一张文徵明的《寒林钟馗图》,我仔细看画面中寒林的每一笔,看他如何表达钟馗的服饰、衣纹和胡须,还有很淡也很虚化的云彩,还有他的落款,画面中的每一笔都有很醇厚的书法的修为,画面具有文人画的格调和气息,看完了我很感动,也有想要创作一张画的冲动。但是我知道,我在表达寒林、钟馗的时候,是和古人完全不一样的,更多的是借古意表达当下。
雅昌艺术网:您在绘画追求的是什么?
张镇华:我追求绘画的文化性,追求绘画的格调和中国画的纯粹性,追求自我。
雅昌艺术网:您所说的自我是指什么?
张镇华:我所说的自我是跟传统不一样的东西,但是要有传统鲜明的传承性,也要有审美高度。
张镇华《罗汉图》 2020年
张镇华《罗汉图》 2020年
雅昌艺术网:那您如何看待技与道?
张镇华:我觉得“技”是技艺的层面,就是画家的技术部分,绘画的基础都能统称为“技”。“道”是艺术家要传承的艺术规律,我觉得比较好的中国画,是诗书画,是文化修养,也是画家的自我、人格的表达。
雅昌艺术网:其实您个人成长经历和北京画院很搭,北京画院也是一个“师父带徒弟”的一种艺术家的培养方式,您如何看待北京画院这样一所机构?
张镇华:北京画院是中国当代的学术氛围很浓厚的机构。北京画院有雄厚的历史沿革,从建院之初强调创作、教学、研究三大任务,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一直坚持着这样的宗旨。当下,北京画院在职的数十位画家,都在非常敬业地从事绘画,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追求艺术理想,努力耕耘自己的那一片园地,大家都说北京画院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方净土,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北京画院的艺术家的培养方法和教学方式?
张镇华:1994年我就在北京画院进修过,跟着纪清远和卢平两位老师学习,给我的人生带来很大影响,学习完回到家里之后,我就下定决心做职业画家。我记得我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纪老师的画,特别喜欢,就去了北京画院跟他学习,跟纪老师在古意人物画创作上学习了很多,他的画很简约也很大气,他对水墨的感知和处理是非常少见的,那一段时间,我的绘画在技法和笔墨处理上受到纪老师的影响很大。
雅昌艺术网:您个人认为艺术是什么?艺术的价值是什么?
张镇华:我觉得艺术首先应该是脱离世俗审美的,是纯粹的,而且应该有鲜明的时代气质,艺术是永恒的。
雅昌艺术网:您个人的艺术追求的是什么?
张镇华:我个人还是喜欢沿着传统的高度,慢慢地一点一点做功课,把自我给找出来。
作者:图文/刘倩、佟鑫欣 视频/张凯、侯宇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